史金納是「行為科學」的創始者,其訓練動物的制約實驗爭議至今,惹來許多罵名,
但支持他繼續研究的動力,在於他想從各式實驗中,找到讓人類生命美好的普遍方式。
貓抓老鼠和貓彈鋼琴,哪個是本能?本能是與生俱來,還是可以塑造?
狗看到食物流口水,是本能反應。俄國心理學家巴夫洛夫(Ivan Pavlov)餵狗吃東西時一邊搖鈴,幾次以後,只要搖鈴,狗就會流口水。這是經典的制約實驗,「巴夫洛夫的狗」是不是被塑造出新的本能?
一九三八年九月二日,史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出版《有機體行為》,書只印了八百本,卻震撼心理學界。
史金納大學主修文學,畢業後花一年時間寫作,作品受到大詩人佛洛斯特的讚賞。他在書店打工時,讀到巴夫洛夫的書,就此改變人生方向,於二十四歲進入哈佛大學心理研究所,想用科學方法研究行為。當時史金納設計了一個箱子,老鼠在裡面只要踩到控制桿,就能得到食物,老鼠很快學會壓控制桿來得到東西吃。
再來實驗「固定比例」獎賞,規則是壓桿三次才給食物。一開始老鼠壓桿沒有食物,再壓又沒有,壓第三次就有了。牠發現規則後,想吃東西會連壓三次。實驗五次、九次到二十次,老鼠都能學會。
改成不固定獎賞,有時壓桿四次給食物,有時七次給,有時四十次才給。老鼠會怎樣?會被搞瘋!會不停壓桿子。間隔的次數愈多,老鼠壓桿愈猛烈,如同毒癮發作。
老鼠有救嗎?很簡單,就是不給食物。老鼠會逐漸停止壓桿,用食物滾過管子的聲音誘惑,也無動於衷。固定次數養成的行為,容易移除;但非固定次數,要花很久時間才能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