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本身沒有什麼對錯或好壞,就算因此吃了虧,繞了一大圈走錯路,也許還是能到達「對」的站。每個選擇都是有意義的,都使你們成為「今天的你們」。
或許是出於誤會,或許是因為我總能掏心掏肺地語出驚人,事隔二十年後,當你們都已經各自成為兩個孩子的父母了,偶爾還是會有些關於親子教養的雜誌會來邀訪。前陣子有朋友告訴我說,我有一篇關於「親子教養」的文章在海峽兩岸的網路上被瘋傳,程度已經到達了像病毒一般。有朋友將這篇文章傳給我看,題目是〈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前面還多加了一個很聳動的標題「轟動整個臺灣的親子文章」。我讀了又讀,這不是我寫的文章啊,但卻是我一年多前接受雜誌訪問時說的話,內容經過採訪記者重新整理,編輯精心設計了標題,用了第一人稱書寫。
其實任何訪問,我都是隨口就開始說,不需要照著訪問題綱。我沒有什麼章法和大道理可依循,沒有章法的回答,往往可以顯現出回答者的真誠和坦白,對我而言,誠實是最好的回答。
我先從自己從小活在沒有選擇和不會選擇中講起,對我而言,連去買件衣服都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不懂自己要什麼。所以當我成為父親後,就非常仔細面對你們的每個選擇,陪伴你們做出生命中的一些決定。但是我深信,選擇本身沒有什麼對錯或好壞,就算因此吃了虧,繞了一大圈走錯路,也許還是能到達「對」的站。每個選擇都是有意義的,都使你們成為「今天的你們」。
其實,我是在彌補我自己小時候老是被父親恐嚇說:「你這樣做,人生就毀了。」的恐懼和不安感。所以我才會說出「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這樣的句子來,其實我是鼓舞著在童年被嚇大的自己。
好高騖遠又怎樣呢
我忽然回想起來,很少壓抑自我的笨頭,從小學開始就老是喜歡全校最漂亮的女生,而且笨頭都會告訴我。到了高中時,我還攤開地圖研究路線,協助笨頭去追求全校最美的吹長笛的女生。最後雖然沒有追成,笨頭似乎也不在乎,你說至少你試過了。然後立刻訂了下一個目標,也是個漂亮女生。
笨頭大學畢業後一時也找不到什麼好工作,忽然說想出國讀電影,完全沒拍過短片,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你,竟然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的前十名。懂得行情的人提醒說,連拿到公費留學的人都不會這樣填;你告訴我,出國讀書非常昂貴,尤其是讀電影製作,如果不能讀到最好的,就不要出國了。結果被一連串回絕之後,竟然收到最後一封信,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錄取。
五年後你畢業了才告訴我說,前一、兩年你完全跟不上,被老師一再勸退,但是你堅持不肯放棄,最後還以研究所榮譽獎畢業。你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是想要最好的,你努力去爭取,也吃了不少苦頭。
別人可能會笑你好高騖遠,很不切實際。可是我不會,我承認我沒有你這樣的勇氣,我一直很自卑。我羨慕你,甚至嫉妒你,我希望自己能有你這樣的勇氣和對自己的期待,所以,我怎麼會阻斷你對未來的想像呢?我當時的想法是,就算是讀不下去,再想別的道路,只要你願意自己擔後果,為自己的選擇負責就好。人生不會因此而毀了。
我不是英明的爸爸,我是笨企鵝
我不是英明的爸爸,也沒有任何教養方面的知識,我甚至連哪一所小學比較好、哪一所中學是明星或是貴族學校都搞不清楚。我相信越自然越好。因為搬家的關係才知道妳們小學畢業後將要讀的是一所明星國中,當時我還後悔得要命,因為我自己從小就是讀全臺北市最沒有升學競爭力的小學,覺得那樣的成長很豐富而快樂。
快樂成長真的很重要,那會影響一個人這一生的人生觀和對世界的看法。我不懂什麼是最正確的教養聖經,我只是真心相信,許許多多的大人一輩子做過這麼多錯誤或是很愚蠢的選擇,真的沒有比天真自然的孩子高明到哪裡,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真正「正確」的選擇。
先要搞清楚:你是誰?你要怎樣的人生?那都會決定你所做的選擇。人生不是在尋找答案,人生只是一連串對自己的叩問。我是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我想好好愛你們,就像重新愛我自己一樣。
還記得笨頭研究所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時,曾經問我說:「如果我最後去婚紗店當攝影師,你會不會覺得白白花了那麼多的學費,很失望?」我很肯定的說我不會,然後我說:「如果你終於明白當初自己的選擇是錯的,或是電影這行業根本沒有路可走了,你去當個婚紗攝影師養活自己,養活家庭和孩子,有什麼不好?每天看著一對對喜氣洋洋的新郎新娘,人生充滿了喜氣和希望。Why Not?」你回答說:「如果是這樣,根本不需要到美國念那麼久的書。」我說,那可是你生命中很珍貴、很奢侈、很難得的一段生活經驗,笨企鵝可以幫你做到,我非常開心。
我自己大學讀了四年生物系,又在醫學院教書做了兩年研究,拿助教獎學金到美國攻讀分子生物博士,之後我放棄這一切,我不是整整浪費了快十年嗎?我後來從事的電影、電視、文學、行政工作看似和這些經歷及學習無關,可是我的確因此和別人不一樣,這就是我想要說的。
本文摘自《誰幫我們撐住天空》
作者簡介_小野
1951年生。臺灣師範大學生物系畢業後,前往美國研究分子生物學。曾擔任國立陽明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的助教。
1981年,進入中央電影公司服務,結識導演吳念真,並與幾位朋友一起合作推動臺灣新浪潮電影運動,為「臺灣新電影」運動奠定基礎。1990年代初,擔任由《遠見雜誌》所投資「尋找臺灣生命力」電視影片的策畫及總撰稿。曾任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臺北電影節創始第一、二屆主席;2000年出任臺灣電視公司節目部經理;2006年出任華視公共化後第一任對外徵選的總經理。
小野以《蛹之生》一書成為七○年代暢銷作家,其創作類別豐富多元,屢次獲獎肯定,包括聯合報文學獎首獎及五度入圍電影金馬獎,並以《恐怖份子》《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刀瘟》等獲得英國國家編劇獎、亞太影展及金馬獎最佳劇本獎;1990年中國時報舉辦讀者票選「四十年來影響我們最深的書籍」,《蛹之生》一書獲選為民國六○年代十本書之一。
其相關創作已超過百部。在書寫第一本書《蛹之生》時,他以青春熱情與世界對話。30多年後,小野的「人生問答題」系列再度寫下創作高峰,《有些事,這些年我才懂》獲得金石堂2012年度作家風雲人物獎,《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獲選為金石堂2013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
2014年,《誰幫我們撐住天空》真摯記錄小野在劇烈的變動中重拾初衷的生命歷程,從書寫到投身行動,思索生命最本源也最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