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可以從德國學到的經驗,就是德國犯過太多錯誤,千萬不要重蹈覆轍」,36歲的德國作家史坦格被問及轉型正義議題,直接了當地表示,懲罰加害者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件事,不僅是法治系統有在運作,展現對受害者的尊重,同時也是正視真相,法院公開判決能建立集體意識,不論是否處於戰亂狀態,不該做的事就是不該做,並稱「暗藏一絲歷史汙點,都不利於社會健康」。
德國在二戰之後,開啟追查納粹暴行,但當時對許多納粹同路人,無不希望埋藏這段黑歷史,免去遭受譴責和刑罰,而讓德國能夠徹底進行轉型正義的功臣,則是身為同志的猶太裔檢察總長鮑爾(Fritz Bauer),他無懼被貼上「復仇者」標籤,堅持嚴懲納粹黨羽,並在1963年法蘭克福審判(Frankfurt Auschwitz trials)中,確立「服從指示」和「未親手殺人」不再是洗清罪責的藉口。
受到最殘忍傷害的人,為何不能伸張正義?
為鮑爾撰寫傳記的史坦格(Ronen Steinke)13日接受《風傳媒》專訪,強調鮑爾力推轉型正義的用意是尋求正義,而非為了復仇,「就像透過司法來懲處殺人犯,這不是對殺人犯家屬復仇,轉型正義也是如此」。史坦格表示,二戰後德國開始懲處納粹罪行,但因政府仍有前納粹官員,因此盛行「冷特赦」,即審理案子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此舉透露一個警告,受害者被歧視的情況會持續下去」。
史坦格當天下午在台北國際書展德國館以「重新理解過去」為題,與台灣記者林育立討論德國轉型正義的經驗時,再度提到了這一點。史坦格表示,受害者在德國民主轉型初期不被重視,「搶錢、搶銀行的人會被送進監獄,但偏偏那些受到最殘忍傷害的人,卻不能夠伸張正義」,「這個民主閉上了眼睛」。
史坦格說,德國社會對於轉型正義的看法因世代而不同,1960年代時長輩們習慣避而不談,「年輕人則是非常憤怒,希望把被隱藏的過去揭露出來,好好地談一談」。史坦格向滿場的觀眾強調:「如果社會上的氛圍,讓加害者認為這段黑歷史沒什麼大不了,那麼他們當然不會覺得自己需要道歉。」
確立「惡法非法」 防範再有獨裁政權
當有民眾提問,德國轉型正義的方向,會因為政黨輪替而受到影響嗎?史坦格回應:「德國當時的情況是納粹政權已經垮台,與台灣的情況不太一樣,德國那些涉及加害者立場的政黨沒有什麼影響力,這是德國很幸運的一點。」
同樣面對轉型正義的台灣,社會也有「放下仇恨」的聲音,部分人士甚至認為一直提起過去黑歷史是「消費死者」,對此史坦格引坦言,由於納粹在德國早無政治影響力,德國今日沒有這樣的聲音。史坦格引述德國法學家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的論點,強調「納粹犯下的惡行,當時都是依據納粹法規執行,被認為『合法』,但轉型正義是建立大眾集體意識,認知『惡法非法』」。
史坦格表示,這是處理轉型正義議題時,非常重要的原則,「因為它還關係到了未來,如果哪天又有一個獨裁政權崛起,立下法律來踐踏人權,未來的人民會因為我們今天確立『惡法非法』原則,而知道這些惡法總有一天會受到審判」。
「公開歷史真相」本身就具有療癒作用
「德國也有人認為轉型正義不用透過司法判決,但這攸關於真相,隱藏歷史汙點不利社會健康」,史坦格直言,博物館、紀念館本身也是呈現事實資料,不過法院公開審理判決,會留下白紙黑字紀錄,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而不會淪為「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情況,且能明確告知大眾,「不管是否處於動亂、戰爭時刻,有些行為就是違法」。
有民眾提問,後來德國是如何克服社會對立,整個國家一起往前走?史坦格說:「我必須承認,整個轉型正義的過程,社會不見得馬上可以輕鬆相處…但『說清楚』這件事本身就是有療癒作用的,誠實交代歷史,不要遮掩過去,就有助於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