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就像是被迫爬上一座沒有下坡、只有上坡的山。但努力不一樣,上坡儘管走得辛苦,但抵達山頂的那一刻充滿成就感,付出的努力獲得相對應的獎勵,因此下坡時也走得很暢快。
努力,這個詞蘊含著「努力」和「忍耐」兩層意義,但或許應該將這兩個意義區分來看。我認為兩者的意義差異是:
● 努力:是付出多少代價就有多少回報
● 忍耐:是付出多少代價卻沒有相對應的回報
社會上最常誤用的是忍耐這層意義。上班工作的回報是薪水,許多人為了拿到薪水付出各種代價。例如,為了獲得薪水,首先付出的代價是時間,其他包括:
● 無法自己決定何時上班、何時下班
● 遇到討厭的主管、廠商與客戶,不能視而不見
● 每天工作得很累,即使必須照顧小孩也很難請假
● 工作上沒有決定權,只能執行主管交代的事情
以上種種是一般公司常見的現象,員工必須付出不同形式的代價。另一方面,工作帶來的回報不是只有薪水,也包括:
● 工作表現受到同事與主管讚賞
● 團隊合作完成工作時的一體感
● 自己的工作可幫助別人,意義重大
不過,明明不想去公司,卻不得不每天出門上班,這種情形就是忍耐。如果付出的代價有合理的獎勵,人才會願意繼續往前走。但如果付出的代價超過獎勵,人就會想放棄。
一切取決於你的選擇
除了從付出的代價與獲取的回報是否平衡,來辨別努力和忍耐之外,「是否是你的選擇」也是判斷重點。
在胡蘿蔔實驗中,只能吃胡蘿蔔的學生,感覺意志力變弱了。但我們也能換個角度來看,在這些學生的面前有巧克力脆片餅乾和胡蘿蔔,實驗小組卻告訴他們「只能吃胡蘿蔔」。如果他們不是被他人禁止,而是自己決定只吃胡蘿蔔的話,他們的意志力絕對不會下降。當別人禁止你做任何事、命令你做什麼事,當自己沒有決定權時,就會產生壓力。
科學家曾經將兩隻大鼠放進不同籠子裡,對他們施予電擊。實驗人員讓其中一隻大鼠按壓控制桿,只要控制桿往下壓,兩隻大鼠就能逃過電擊的命運。結果發現另一隻無法按壓控制桿的大鼠,出現慢性壓力現象,體重減輕、潰瘍、致癌率大增。雖然兩隻大鼠遭受電擊的時間相同,但可以按壓控制桿的大鼠,認為自己有能力避免電擊,因此承受的壓力較少。
這表示,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時,一定會心甘情願吃苦耐勞,這就是努力。但從事自己無法選擇的、不想做的事時,絕對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就是忍耐,所以一切取決於是否是自己的選擇。大家常說喜歡的事就能堅持下去,這是因為不論吃多少苦,這條路都是自己選的,受苦心甘情願。
習慣,需要經過忍耐
忍耐就像是被迫爬上一座沒有下坡、只有上坡的山。但努力不一樣,上坡儘管走得辛苦,但抵達山頂的那一刻充滿成就感,付出的努力獲得相對應的獎勵,因此下坡時也走得很暢快。
我剛養成習慣時,最初也經歷過忍耐的階段。剛開始覺得痛苦、身體緊繃,付出的代價比獎勵大,所以經常三分鐘熱度。第三章介紹了克服忍耐期的方法,只要度過忍耐期,就能進入努力區。一旦進入努力區,習慣便不再痛苦,而是可以獲取豐富的獎勵的行為。
用自己的標準努力就夠
有時看到別人的努力,難免會羨慕嚮往。看到別人咬著牙、大聲吼叫地舉起一百公斤槓鈴,便忍不住回想自己是否不夠努力。不過,我認為比起健身老手輕易舉起一百公斤槓鈴,那些剛上健身房,完全不清楚鍛鍊肌力的祕訣,便成功舉起二十公斤槓鈴的新手,付出的努力更多。如果要判斷運動時付出的努力是否夠多,最簡單的方式是測量心跳。
《運動改造大腦》中,有一則與心跳有關的小故事。我很喜歡這段內容,在此和各位分享。美國某個中學的體育老師菲爾‧勞勒(Phil Lawler)在評估體育成績時,加入測量心跳數這個項目。
有一回,他讓一名不善運動的十一歲女學生,戴著心率監測器跑步,這位學生原本就不擅長運動,所以跑步成績很差。但如果打分數時看的不是跑步時間,而是心跳率,結果就會截然不同。最大心跳率的計算方式是,用二二○減去自己的年齡所得到的數字。勞勒看到該名女學生的心跳數,簡直不敢相信,因為心率監測器記錄的平均心跳數為一八七下。
以十一歲的年紀來說,最大心跳率約為二○九下,該名女學生在抵達終點的那一刻竟高達二○七下。換句話說,她幾乎用盡全力在跑。勞勒回顧當時的情景,如此表示:「天哪!我忍不住脫口驚呼,這一定是在開玩笑!若是以前,我早就走過去跟那位同學說,妳給我認真點跑!」
「仔細想想,不知道有多少學生因為沒受到老師稱讚而討厭運動。事實上,那位女學生每次上體育課都比其他學生認真。」疾速奔跑與盡全力奔跑是完全不同的。每次讀這這個故事都不禁讓我熱淚盈眶,那名討厭運動的女學生,使出全身的力量,跑得比任何人都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