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鐵漢柔情!卸下鏡頭前怒譙形象 館長五點起床餵孩子

鐵漢柔情!卸下鏡頭前怒譙形象 館長五點起床餵孩子

2019-02-11 11:02

鐵漢柔情!成吉思汗健身俱樂部創辦人「館長陳之漢」一直以來給人鐵漢的形象,也常直播時因為時事相關新聞直接開罵,但鐵漢也有柔情的一面,他在粉絲團曝光他早上五點起來餵孩子的照片,讓許多網友誇獎「慈父」。

(這張照片陳之漢寫下「當你成為父親之後的崩潰生活」,讓許多網友感同身受呀!▲圖/翻攝自飆捍臉書)

 

陳之漢擁有90多萬的粉絲,常常在粉絲團直播開罵批評時事相關新聞。他出生單親家庭,家中有一個姐姐,因為父親在陳之漢一年級時去世了,他15歲時就出社會養家,19歲時入海軍陸戰隊服兵役,為了省錢,當時的他連泡麵都覺得像牛排一樣的好吃,退伍後直到開設健身房,經濟才開始穩定。而身兼部落客和直播主的他,常於網路上發表對時事新聞的評論,讓許多網友追蹤關注,也常造成討論話題。

 

而陳之漢育有一女一子,還擅長廚藝,也會在粉絲團直播煮麵,還愛幫老婆剝蝦,讓人感受到極大的反差呀!近期他在粉絲團曝光自己早上5點多起來餵孩子的照片,他在粉絲團表示「早上五點多,大哥餓了…」在照片中可以看到陳之漢睡眼惺忪,因為孩子肚子餓了,他起來餵孩子,兒子也露出超可愛的幸福滿足表情。而且可以看到除了飯之外,兒子的面前也有一盒菜,也有顧及營養,讓人感受到陳之漢好爸爸的一面。

 

(▲圖/翻攝自飆捍臉書)

 

外國更有鐵漢「巨石強森」,他在2018年迎接女兒的誕生,常在ig曬出與小女兒的照片,可以看到巨石強森露出父愛的笑容看著女兒,感受到另類鐵漢柔情的一面。他在老婆餵孩子時,直接單膝下跪餵媽媽吃飯,媽媽餵母乳、爸爸餵媽媽的畫面相當溫馨。他寫道:「媽媽雙手都忙著哺餵女兒,所以我負責餵媽媽吃晚餐,我的榮幸!」,讓網友都讚「So sweet!」

 

 

巨石強森在小女兒出生時,曾感性在IG分享爸爸心得,除了表達對愛女出生的喜悅,也透露自己陪產的心情,他認為女人生產時,陪伴在她身邊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你想要體會生命中最強而有力的時刻-看著你的孩子出生,這個過程會改變你的一生,讓你對女人產生無窮的尊敬和敬佩。」

 

※本文授權自媽媽經,原文見此

 

「我後來也才發現,我在學術面研究生活在一九二○年代的呂赫若、楊逵、龍瑛宗這些人,不也是跟我爺爺同年紀嗎?爺爺不就跟他們生活在同一個時空嗎?」賴香吟說,「我竟然後知後覺到這個地步,那時我爺爺早已去世了⋯⋯。」

 

她忽然感受到比史料更「活生生」的歷史,因而萌生為歷史創作的念頭。但她的筆不是要去加重「大寫」的國家社會,而是關照「小寫」的平庸百姓——就像她離世的祖父和父親。

 

「《白色畫像》可說是一個遲到的自我認識。」對賴香吟來說,小說不是控訴,更沒有政治目標,創作反而是很純粹的自我醒悟。她又想起父親,「這些人就在你左右,而我們從來沒有想要去問。」

 

於是,她在《白色畫像》中集結了三篇短篇小說,寫出三個平凡人物。他們既非受害者、也不是加害者,如師範學院出身的清治先生、做家庭幫傭的文惠女士、留學海外的凱西小姐,不過就是你我身邊那些不小心見證歷史的尋常百姓。

 

他們並未直接被捲進政治暴風圈,他們可能聽聞親友受害、間接知道社會上的駭人慘案。他們不是反抗者,只是妥協、認命,甚至試圖遺忘,僅求安然度過一生。然而,政治傷疤從未癒合,在他們的日子裡存在著。

 

父親過世衝擊  四十歲決以創作為志業

 

賴香吟創作向來不避諱政治,〈暮色將至〉從黨外運動者的晚年,直指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後的改革無力;〈情書一九九一〉從大學生看見九○年代農運與學運激情,及國家暴力對年輕靈魂所烙印的傷痕。

 

時代烽火在她的作品中,常如生命之外的「白噪音」,低沉作響,而不是人活著的主旋律。

 

其實連賴香吟自己的生命經驗也是如此,她念台灣大學經濟系,卻對歷史更有興趣;她關注族群、性別、社運,卻從沒當過「衝組」。大作家認為自己很平凡,「我也是跟著人生走。」

 

和那些小說裡的小人物一樣,四十歲之前,她循規蹈矩地進修、謀職、成家,曾進了誠品書店、做外國書採購,還去成功大學念了博士班。賴香吟十幾歲就開始創作,但四十歲前,她不敢大作文學夢,雖斷斷續續寫出幾部文學作品,但寫作還不是正式的志業選項。

 

直到父親過世的衝擊,她才開始反思生命真正的意義。她說:「無論如何應該尋找自我,不至於白活一場。」賴香吟四十歲後,才真正重拾寫作

 

當時,她已經修完所有博士班的課程,資格考也考完了,但最後賴香吟沒有交出論文,而是交了一本《其後》,一舉拿下二○一二年台灣文學金典獎長篇小說獎,終讓她步上專職寫作之路。《其後》獲獎十年後,賴香吟再以《白色畫像》奪下二○二二年金典獎年度大獎。

 

對賴香吟來說,文學不是謳歌英雄的史詩,她為實存的生命書寫,為像她父親那樣的人而寫。例如《白色畫像》,即使背景是白色恐怖時期,但「並不是受難者才有故事,」賴香吟強調,「即使他不是受難者,也都有他的感受、經歷、看法,以及時代究竟怎麼改變了他。」

 

賴香吟

作家賴香吟以《白色畫像》奪下2022年金典獎年度大獎。(圖/台灣文學館提供)

 

照見芸芸眾生  留存被抹掉的記憶

 

小說家更關心的是人如何活過一生、如何歷經創傷,如何寄望著安穩過日。賴香吟在書末寫道:「人我皆在其中。」白色恐怖是所有人的歷史,旁觀的、參與的,都身處其中。

 

「大多數的人,其實不就是整個時代的構成分子嗎?」賴香吟說:「如果文學是關注人如何活著,那這些時代裡的芸芸眾生,本來就是文學要照到的一群人。」《白色畫像》可以說是早走了一步,讓白色恐怖文學跳脫受難者框架的想像,而賴香吟用樸實筆觸,把歷史還給這些「小寫的人」。

 

像是書裡出現了孫立人將軍訓練下的女兵和娃娃兵、台灣早期的女傭制度、歐洲黃照夫行刺事件等,是承載威權時代的傷痕,卻也都是被遺忘的民間記憶。賴香吟說:「對於這種被取消的人生、被抹掉的記憶,那種寂寞,常常讓我心動。」

 

  • 黃照夫:1973年3月29日,台灣留學生黃照夫為反抗黨國獨裁政權,在法國巴黎行刺中國國民黨駐法國總書記滕永康。

 

回望自己一路走來的人生,賴香吟總說自己平凡。年少並未投入學運,家族沒有受難者,如今旅居德國,也僅是因為先生工作的關係。但正是如此,賴香吟可以看見「小寫的人們」,對於歲月靜好的渴求,並寫出平凡生活遭逢創傷後的失語或悲愴。

 

她說,小說家的責任,是從歷史洪流裡撿拾這些人生碎片,「把粗礪而不起眼的石頭,雕琢成玉。」她把作品遙寄過去,不知是否也臆想她父親,和那個時代的人收到後的模樣。

 

賴香吟

延伸閱讀
館長也是無殼蝸牛! 不買房原因曝光
館長也是無殼蝸牛! 不買房原因曝光

2018-11-08

公益娃娃滯銷憨兒急哭 館長霸氣:我全收了!
公益娃娃滯銷憨兒急哭 館長霸氣:我全收了!

2018-05-06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讓笑容洋溢在亞洲最美的友善城市 - 花蓮

2017-08-30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來桃園地景藝術節 探索秘境之美

2017-08-28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賞遊台北舊城魅力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