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在網路上發揮鄉民正義、公審別人,你獲得快感了嗎?

在網路上發揮鄉民正義、公審別人,你獲得快感了嗎?

2019-01-15 17:55

不知是從何時開始,我們的社會瀰漫著一股斤斤計較的風氣,人們常會為了意想不到的小事而提出投訴。當我看到這些投訴時,總會因為知道那只是反應過度而啞口無言。不過,在看到被投訴者畢恭畢敬地回應時,我除了瞠目結舌之外,心裡也會想:「這不也是一種反應過度嗎?」

但話說回來,遭到投訴的一方若是不積極處理客戶的意見,反而會讓事態惡化,因此他們也不得不用十分誇張的低姿態來處理投訴

 

此外,要是有人在網路上發表充滿批判性的留言,不管是企業、商店、學校、醫院都會遭受「你們太差勁了」、「這種人(事)不值得原諒」等言論抨擊,甚至經營會因此受到致命性的打擊。所以為了應付這類投訴,被投訴者常會顯得異常地神經質。

 

但是,為何他們非要將事情處理到人盡皆知的地步不可呢?例如在日本,被拿來做為作業簿封面的昆蟲照片,因為有使用者提出「看起來好討厭」的投訴,而將使用了三十年以上的昆蟲封面汰換掉。還有傳達出家庭溫馨的電視廣告,因為有觀眾看了感到難過,所以在經過投訴後決定取消播放。此外,全國各地也相繼傳出因為幼兒園學童太過吵鬧而被投訴的事件。據說,有些幼兒園還因此限制小朋友到戶外遊戲區玩耍。

 

從這些案例中你會發現,原本稀鬆平常的小事,現在卻成了大眾無法接受的狀況。還有,原本以為是常識的事物,現在居然變成走到哪裡大家都無法容忍的困擾。

 

雖然投訴者們對自己不講理的行為毫無自覺,認為有理就能行遍天下,當然他們也有權力糾舉企業以及店家的失態;然而看在第三者的眼裡,他們的要求根本稱不上是在講道理。因為不管怎麼看那些投訴,都已經超出了常識的範疇。

 

此外,不只是企業和店家需要面對不講理的投訴,在某些案例中,就連人際關係也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掀起風波。引發事端的當事人異常的情緒化,並且反應過度到任何人看了都會覺得那根本是脫序行為。

 

我發現那些容易失控的投訴者有一個特徵,那就是他們常會因為他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或態度而受到傷害,接著就會陷入低潮,甚至還逢人就拚命說眼中釘的壞話。

 

雖然那些遭到攻擊的人們並沒有任何惡意,不過對投訴者來說,那些人就是會讓他們怒火中燒,因而不惜在眾人面前展現出強烈的攻擊性,又或是高舉著冠冕堂皇的道德情操,不斷以此抨擊自己討厭的人。他們無意考量對方的立場,只是一味地相信自己的想法絕對是正確的。而那些人的過度反應也讓大家退避三舍,甚至不敢仗義執言。

 

那麼,我們的社會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

 

別當「得理不饒人的笨蛋」

 

《周刊現代》中,有一個名為「『得理不饒人的笨蛋』將毀滅日本」的特輯。內容在說企業常會因為難以預料的投訴,進而影響整個經營決策。由於那些投訴都是基於「正確的道理」,因此企業會為了事先準備好面對投訴的處理方法,變得凡事都必須「預想出正確的道理」。也因為這樣的風氣開始蔓延,所以越來越多人以為掌握住「正確的道理」,就能讓大企業對自己俯首稱臣。而這樣的錯覺,讓網路上想揪出大企業小辮子的人如雨後春筍般地增加。

 

但正如前面所介紹的案例,我想反問︰那些自以為正當的投訴,真的能算是正確的道理嗎?

 

用自以為是的正義感評判他人的人

 

正義感是一種很重要的觀念,然而有些人卻習慣發揮過剩的正義感。

 

看到這裡,也許有讀者會認為:「怎麼能說正義感過剩呢?正義感明明有益於社會。」確實,正義感是人類必須的道德觀,但我想強調的是,某些事情有必要以正義之名而大吵大鬧嗎?還有,某些人認為的正義,真的是正確的嗎?那會不會只是個人的偏見而已呢?

 

有些人會為了遵守自以為是的正義感而將小事化為大事。

 

據說,某間學校因為暑假時不用上課,在校生也大多在戶外活動,因此當部分教職員在暑假工作時吹冷氣,被附近居民投訴他們隨便浪費電。

 

雖然暑假時的校園人數比學期中要少很多,所以讓少數老師吹冷氣確實有點浪費,但外界因為少數老師吹冷氣就對校方提出限電的投訴,未免也太不合理。畢竟暑假時的人力較少,老師們不但要在炎熱的夏天裡工作,也必須將應做的事情完成。但奇怪的是,學校附近的居民還是會認為自己有權利禁止老師吹冷氣。

 

這種行為不正是舉著正義的大旗恣意妄為嗎?我認為從各方面來看,這都屬於反應過度。

 

情緒反應強烈,但認知反應低弱

 

所謂的反應過度,是因為情緒反應優於認知反應所產生的。當我們讓情緒取得主導權,就會無法冷靜判斷,也很容易做出極端的行為。

 

例如,遇到有朋友被他人用難聽的話羞辱,如果是情緒反應較強的人,就會回應朋友:「這真的很過分,那個人實在是太可惡了」、「真不敢相信!他居然說出這種話,完全無法原諒」等話語。

 

但如果是認知反應較強的人,就會冷靜地說:「真的有點過分,他大概是遇到什麼不好的事,所以才會這麼生氣吧」、「他居然會說出這種話,會不會中間有什麼誤會」等。

 

情緒反應較強的人,比較無法適應壓力,只要遇到討厭的事情,便容易有承受壓力後的反應。一旦產生討厭的感覺,就會生氣、陷入低潮,或是情緒激動。而認知反應較強的人較有抗壓性,遇到討厭的事物時較不易隨著狀況起舞、不大情緒化並且能冷靜應對。當然,情緒反應較強的人就是容易反應過度的類型。

 

對待他人不夠寬容

 

這一型的人主要是欠缺體會他人觀點的同理心,也就是考量對方的想法,並且理解對方的行為模式。越是容易反應過度並會隨意批判他人的人,就越沒有同理心。

 

這就像你在餐廳中隔著一張餐桌與人面對面,此時對方背向窗戶,而你則是正對著窗戶。雖然你可以從對方背後望見窗外的景色,不過對方卻可以從你的背後看到你所看不到的餐廳格局。由於雙方的觀點不同,因此眼中所看到的光景也截然不同。

 

內心世界也是一樣的,每個人因為內心的風景不同,會產生不同觀點。

 

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不同價值觀的人,總是否定他人的價值觀其實是很奇怪的行為。如果否定他人的價值觀是正常的,不就表示其他人也可以反過來否定你嗎?當大家將這種行為視為司空見慣,那麼人類就會因為彼此的價值觀不同,陷入難以和平相處的境況中。

 

網路助長反應過度

 

在現代,網路上的文章可以決定企業和店家的生死。由此可知,網路文章的威力甚大,不但能讓評論對象獲得成功,反之,也能使其面臨關門大吉的窘境。

 

當網友把針對商品的投訴、企業和店家的待客態度上傳至網路後,事情往往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流傳開來。

 

然而,除了親自上傳的本人之外,其他人無從確認內容是否造假。所以要是上傳者是一個容易反應過度的人,也許會將帶有獨斷偏見的投訴內容散播出去。又或是平時積怨已久的人,也可能故意藉此在網路上發洩情緒。又或者上傳者並沒有惡意,只是對店家、企業的態度有所誤解而已。

 

但不管如何,一旦投訴文章上傳到網路後,就會接二連三地出現「太過分了,怎麼會有這樣的店家」、「這種態度真的很可惡,不能原諒這種企業」等流於情緒反應的感想。而有這類感想的人,還會利用社群網站的轉發功能,將投訴文章廣為流傳。

 

原本只是個人觀感問題或積怨已久所發表的批評,經過這樣的發展後,不但讓企業和店家的負面名聲進一步地擴散,接連而來的批判也會不斷地向他們興師問罪。

 

當店家、企業意識到外界批評的力量後,即使是蠻橫不講理的投訴內容,也不得不採取相應的安撫手段。雖然這種方式就像以毒攻毒一樣(以反應過度對待反應過度),但要是不做到這樣的地步,難保以後不會受到更大的損害,畢竟企業和店家都很害怕批評所帶來的後續效應。

 

其實,還是有消費者會認為企業沒必要用既誇張又明顯的態度挽回顧客的關愛。

 

煽動大眾情感的媒體

 

反應過度不會來自冷靜的認知反應,而是從衝動的情緒反應中誕生。一個反應過度的社會,不但容易煽動多數人產生情緒反應,同時也會放任大眾的情緒產生連鎖效應。

 

在煽動大眾流於情緒反應的方面,我認為現今的新聞媒體必須負起相當大的責任。

 

例如電視新聞。從前的新聞主播會壓抑個人的情緒,以冷靜客觀的語氣傳達訊息;然而現在的新聞主播會將自己的個性表現出來,有時還會一邊添加主觀看法,一邊在報導時帶入個人的情緒。

 

對於一些新聞資訊我們會囫圇吞棗地接受:「原來是這樣啊,」或是輕易地同情:「看起來好可憐,」又或是莫名地憤慨:「這實在太過分了。」

 

現今的影像媒體不但充斥在我們周遭,而且現在的新聞播報員也捨棄了用客觀態度傳遞資訊的使命,反而以情緒化的手法譁眾取寵。反過來檢視,也可以說這個時代的影像媒體不靠譁眾取寵,就無法滿足觀眾的收視欲望。

 

正因為這個時代充斥著放任情緒反應的人,大家才會容易為了芝麻小事而反應過度。

 

自以為無所不能並沉迷其中的人們

 

在不久之前,只要你不是從事媒體業或者相關領域的專家,基本上無法針對不特定的多數人發表個人意見。不過在網路日趨成熟後,每個人都開始擁有發表自己想法的權利。

 

因此,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已經掌握到足以改變任何事物的力量,產生了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尤其是在現實世界中,自身強烈的權力欲無法得到滿足的人,他們對許多事物本來就充滿了攻擊性,而在發現自己能藉由網路輕易影響社會後,就更加沉迷於網路所帶來的快感之中。

 

網路最大的優點就是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發表,不被權威所壓制。此外,大眾的民意也不會被掌握權力者給漠視。但其中值得存疑的問題就是,網路意見不盡然是普羅大眾所匯集出的共識。

 

留意多面向的資訊

 

當一個人隨著資訊起舞,不親自思考其中的合理性,就會引發各種反應過度。又或者只吸收片面的資訊與極端的意見,就會讓自己的行為流於誇張。

 

如果我們想防止反應過度,最需要的就是靠自己的頭腦仔細地判斷。想要如此做,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輕易相信片面的資訊,一定要從各方面加以分析。換句話說,要是我們沒有參考多方意見、結合各方觀點看待事物,就會輕易引發過度行為。

 

當一個社會有明顯的反應過度現象,就表示很多人在看待事物時不用多方觀點加以分析,反而比較喜歡被簡單明瞭的意見牽著鼻子走。因此,我認為不管是媒體或教育機構,都必須提供多面向的資訊讓大眾參考,如此才能使每個人習慣廣泛思考。

 

另外,最近某些暢銷書也像上述例子,將賣點主打為「不用管旁枝末節,以本書傳授給你的重點就能萬事OK」,或不考慮事物的發生背景,只是說「跟著這樣做就能一切順利」,寫出這類既極端又欠缺平衡的文案。我認為這種書的客群大多喜歡簡單明瞭的偏頗意見。

 

面對如此的風氣,我們更該改變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反應過度。

 

雖說不管是社會、人心還有人生,都不是簡單明瞭的事,但只要用心檢視,還是能發現其中有某些運作的法則。我自己就常常盡力以多方角度觀察事物與人的情感起伏,然後一邊尋找其中的法則。在本書當中我也是如此。不過,雖然平時是用這樣的使命感寫書,但也會常有「到底怎麼樣才能順利達成目標」的想法,想尋求簡單的訣竅。

 

在拙作《「對不起」之國》裡,我曾介紹基於「原則」做事的觀念有其壞處及好處,也分析了這樣的觀念在瓦解後,大家誠實表達內心想法反而會有負面影響。可是,我自己也常常會想︰「基於原則做事的觀念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當然,這觀念並不是能用二分法加以判斷的簡單概念,其中不但分成不同狀況,而且還得考慮對方的意圖才能決定。我想,不管什麼事還是得靠多方觀點來解讀,以避免自己總是用預設立場來以偏概全吧?這也是我一直想向大家傳達的訊息。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 榎本博明

出版:時報出版

書名:暴走社會:鄉民正義、網路霸凌與媒體亂象,我們如何面對反應過度的社會

 

延伸閱讀
家暴父為肉圓毒打兒引公憤 「鄉民正義」真的是解方嗎?
家暴父為肉圓毒打兒引公憤 「鄉民正義」真的是解方嗎?

2019-01-14

手碰鍵盤就發抖!網美照片被惡搞 網路霸凌恐釀憂鬱症
手碰鍵盤就發抖!網美照片被惡搞 網路霸凌恐釀憂鬱症

2018-10-04

9萬7千票輸46票 新身分證票選挨轟黑箱 聶永真:不要言語霸凌得獎者
9萬7千票輸46票 新身分證票選挨轟黑箱 聶永真:不要言語霸凌得獎者

2018-06-12

吳晟心疼吳音寧:看到女兒被霸凌 什麼話都不能說
吳晟心疼吳音寧:看到女兒被霸凌 什麼話都不能說

2018-06-07

遭遇網路霸凌時  你可以嘗試做的幾件事
遭遇網路霸凌時 你可以嘗試做的幾件事

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