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很多討厭的事,「霸凌」無非是其中最討人厭的事。「聖人」因為本身對道德的極高要求,以及往往會把自己對現實的幻想落實在生活中,因此比起別人,遭到霸凌的機率更高。若你把《論語》攤開來,你會發現它根本就是一部仲尼被霸凌的血淚史。
在人生中,職場霸凌很常見。
所謂的職場霸凌,模式其實跟學校很像,通常是幾個同事會排擠你,說你壞話。然後可能會一直偷打小報告、偷吃你辦公桌上的零食,總之很幼稚。
孔子的職場霸凌史其實滿早就開始了。
仲尼三十多歲時,當時已在補教界闖出名號的他到齊國去進行文化交流,跟老闆齊景公相談甚歡,眼看就要坐擁高薪時,一群齊國大夫擔心飯碗不保,便集體排擠仲尼,在老闆齊景公面前瘋狂打小報告。
「我覺得孔子不適合執政。」齊景公眼前第一紅人晏嬰開口。
「為何?我覺得他不錯啊?」齊景公翻了翻仲尼的履歷。
「跟你說喔,這儒者都很迂腐啦!不切實際,然後blahblahblahblah⋯⋯」
「總而言之,孔子根本有傷風化。」(神結論。)
齊景公一開始還想認真接待孔子,但後來禁不起小報告跟投訴書如海潮般襲來,最後只剩下一句:「我老了,不能用你了。」語畢,周遭充斥著無數細碎的嘲笑聲。
霸凌,在失業的孔子心中留下一抹陰影。
孔子51歲時,因為補教生意太有名,被魯定公請回來當魯國中都宰(中都一帶的行政首長),後來又擔任司空(營建部長)、司寇(司法部長)。
接著,孔子在齊魯的夾谷會盟中,靠嘴砲打贏外交戰爭,讓魯國的土地跟自尊又回來了,魯定公開心了,而孔子的政治生涯也即將邁入巔峰。
但霸凌,無所不在。
在齊國,被以晏嬰為首的小圈圈排擠。
在魯國,孔子被三桓(指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卿大夫,他們都是皇親國戚,世代擔任魯國要職)等掌權大夫霸凌。
霸凌的理由很簡單,無非是孔子看見這幾任魯君在朝堂上都被三桓爆打,前任老闆魯昭公還被員工趕出魯國。(咦?這不是我家嗎?)
為了恢復心中的小小秩序,仲尼便制定一連串政策來幫助現任老闆找回自尊。
結果季氏不爽孔子,而隔壁的齊國企業為了打擊魯國,也開始酒店招待計畫,送來八十名歌女陪魯定公開趴。內憂外患到齊,季氏便開始進行霸凌計畫。
不過季氏的霸凌手段非常幼稚,就像你回頭找不到辦公桌上的零食一樣:孔子在祭典過後竟然沒收到按禮節要給大夫的祭肉。
「連年終都不發?這公司是三小?」
連照規定要收到的祭肉都沒收到,代表孔子在這間辦公室早已混不下去。
這不是排擠的話,什麼是排擠?
灰心的仲尼只好離開魯國,向其他國家投起履歷。
然後他就這樣失業到老。
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堅強!仲尼的戰鬥之路
有人曾訪問過霸凌者:「為什麼你們要霸凌別人?」理由千奇百怪,有自卑、歸屬感,或是單純獲得愉悅。(爽!)但沒有人真心關心過被霸凌者,尤其是「理想」被「現實」狠狠蹂躪之人。
孔子在這方面可說是心有戚戚焉。
也因為長年被邊緣久了,仲尼悟出了一套自己的「邊緣人哲學」。
那就是做好自己,不要聽別人的閒言閒語,有機會就想著幫助天下。成就自我、追求所愛、完成夢想,同時避免成為自己所討厭的那種人。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害怕沒人懂我,要煩惱自己不懂別人。)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只要品德良好,又何必怕自己交不到朋友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別因為羨慕,而成為自己原先最討厭的那種人。)
對自己如此,孔子對弟子也是如此要求,寧可做有道的邊緣人(君子),也不要當無道小圈圈的核心(小人)。
「巧言令色,鮮矣仁!」
也許大家都偷偷說我壞話,連年終祭肉都不發給我。
也許鄉民都想跑來偷酸我,連匡人都想趁機霸凌我。
但我絕對不會去拍你們馬屁找舒適圈的!
正因孔子對討好別人有嚴重過敏,所以遇上這種廢物都會例行性感冒。
「鄉愿,德之賊也。」(只會裝模作樣討好別人的人都滾吧!)
孔子對所謂「社會核心」一類人,基本上開噴都是不留情面。
翻開《論語》,你可以看見孔子批評心懷不軌的季康子、靠北季桓子用僭越禮制的八佾舞、嘴砲管仲的奢侈、嘲諷衛靈公的私生活淫亂。
是社會邊緣人又怎樣?至少我是善良的核心!
懂得正道的人似乎都必定承受孤獨,但也只有成為虛榮圈的邊緣人,才有資格承受這個世界的孤獨。
「德不孤,必有鄰。」懂得這個道理後,誰才算真正的邊緣人呢?
書籍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