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蔡依林 Jolin Tsai 這次出新專輯的宣傳操作。一直都知道她很努力,但對她受訪時總是眼神呆滯沒魂、不擅辯答的印象也很深刻。
文/張嘉玲
這次蔡依林的作品傳達和自己和解、自我探尋,過去的那些都是自己的一部分的概念;MV 更是調侃自己的炸蝦跟香腸嘴,回應過去對她的所有批評,感覺她真的找到自己了。
這種「自覺」操作不來,也只有蔡依林可以。
對我來說,這部作品背後的意義已經超越打歌宣傳層面,超越一位歌手可以帶給觀眾的流行娛樂價值。
這次蔡依林跟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的合作,也讓我更能體會到太太會紅的原因 — — 「給答案」
近個月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常常覺得提不起勁、不快樂,身體很累,找不到工作的意義跟動力,很害怕會是長期的狀態,越想就越憂鬱;狀況輕微時無法專注,嚴重時則會否定自己、自責後悔。日復一日。心裡面很多地方都受傷了,一個人時特別辛苦。
他們總說「時間會帶走一切。」可這樣的說法無法被說服,這時候總會開始想要「找答案」。
平常不會看什麼人際關係跟情緒的書,也不怎麼信塔羅占卜跟星座,也不怎麼熱衷關於情感的話題討論,但每每卻不自覺想翻閱、點開。信神信鬼,就是不相信跟自己相處三十年的自己。
通常這類的書籍或影片,多半都告訴你「他」是怎麼想的、「他」會有這樣的行為跟想法可能是跟童年某個經驗有關。這些看多很危險 — — 危險的點在於妳會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對他人的行為產生更多同理的解讀,或者也可能像我一樣,更厭惡那個自以為可以解決所有問題的自己,但更多時候,事實都是「裝睡的人叫不醒」。
我也看了很多理科太太、鄧惠文 醫師,她們用大眾普遍能了解的方式傳達一些心理學、生物學上的觀念,企圖為這些行為的背後給出一個答案。
不同的是,她們的角度不是「他」,而是從「我」出發,「我」怎麼了?「我」為什麼會這樣?「我」可以怎麼做?
Face Yourself、Know yourself,then be yourself.
主流價值往往更注重身體層面的健康,而非心理層面的健康。社群媒體的興起,讓更多人更加盲目迷失在別人的認同裡,有一些人虛榮的在網路上營造美好的一面;另一種人注意力更集中在「為什麼她有我沒有?」「憑什麼我要受到這種對待?」卻沒看到網路世界帶來更多不請自來的自卑、更多對抗自我的不安以及外界的否定。
不管是在生活、情緒還是情感上,懂得戒掉情緒,不輕易崩潰或是垮掉,彷彿才是一個「合格成年人」的標準。
「在愛中,自己的能力越好,伴侶就越自由,因為他不需要為你的快樂負責。」 — — 哈克
所有情緒都需要好好被處理、被代謝。每個人都應該要有讓自己快樂的能力。需要時間練習,去認清自己心中的恐懼、徬徨跟不捨,才能讓這些情緒完成自己的生命輪迴,進入被歸類為未來更強大的儀式。
「理科太太是很好的傾聽者及反饋者,運用許多諮商技術和統整推進的技巧,當然很可能是不自知的運用,人格成熟到一個階段就能如此好好的承接他人。這集看了很感動。」很喜歡影片下面這個留言,也希望我可以成為內心豐富的人。
「永遠是在最糟糕的狀態,我們才能夠學習。」 — — (Jolin,2018)
或許理科太太、蔡依林都給了這世代一個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