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社群媒體在剛興起的時候都會有曝光紅利,等到使用者多了,就會開始減少曝光的方式,讓商家必須花費更多的費用來進行行銷宣傳。
文/冒牌生
臉書的粉絲專頁就是這幾年的最佳範例,剛開始臉書為了招攬商家,推廣粉絲專頁,提供給商家許多自然的社群曝光機會。由於發文介面簡潔、回應互動高、觸及效果好,因此吸引了許多商業用戶紛紛駐足。
臉書觸及低,商家紛紛轉戰 IG 行銷
這幾年,臉書開始縮限粉絲專頁的觸及率,早已經習慣免費使用的商家們怨聲載道,紛紛尋找下一個出口。許多腦筋動得快的時尚產業,紛紛選擇臉書旗下的 Instagram,希望再跟臉書一樣可以累積粉絲,減少行銷的成本。然而,問題在於,Instagram 的使用限制比臉書多,光是「網址無法外連」就讓許多電商紛紛卻步。
當然,市場仍然有搭著 Instagram 崛起的成功的案例,英國的快時尚手錶代表 Daniel Wellington,就是最具指標性的品牌。Daniel Wellington 早期在 Instagram 崛起,席捲社群網路後,搭配指定的官網銷售,風靡全球,近幾年更是進軍大陸市場,光是雙11購物節單日的手錶銷售數量,就可以超過數萬支,上看數十萬支。
微信、LINE@通訊平台行銷正夯
隨著社群媒體的日新月異,行銷方式也必須與時俱進,近期隨著通訊平台在生活領域的高度滲透,許多商家開始轉移到通訊平台,透過通訊平台來做一條龍的服務,從宣傳到行動支付一應俱全。
在中國最火紅的莫過於微信,在台灣最具有影響力的莫過於 LINE@。
但由於中國的微信發展的較早,他們曾做了一件讓旗下的電商、自媒體恨得牙癢癢的決策,那就是將所有的商業帳號(微信公眾號)拉到同一個對話框的欄位裡,美名其曰讓使用者的介面可以更乾淨。
但對於公眾號的經營者來說,流量瞬間減少了超過一半,以前大家可以直接在對話框裡跟讀者互動,但現在使用者必須點擊進入「訂閱公眾號」的欄位裡,資訊才會被看到。
這個小小的改動,牽一髮動全身,臉書曾在2017年10月份的時候,在柬埔寨及斯里蘭卡等6國的臉書做了測試,他們把原本的動態時報限制為只能看到自己家人及朋友的貼文。
企業和媒體等商業帳號將全部聚集在「動態探索」(Explore Feed)頁面,這在當時引發了強烈的衝擊,雖然臉書最後喊卡,但商業粉絲專頁的觸及率仍然還是每況愈下。
然而,為何說現在是經營商業帳號的黃金期。
大家可以參考現在 LINE 的介面裡,它尚未把商業和個人帳號分開。我們可以在 LINE 對話框裡看到五花八門的資訊,這對於已經投入 LINE@ 的商家來說就是社群紅利。
未來等到 LINE 變得更成熟,為了讓使用者有更好閱讀自己的對話頁面的時候,它們可能也會走向微信的路線,把商業帳號相關內容整合在同一個欄位。
所以,只要把握好一個平台的興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跟他一起成長,不論是個人或品牌經營,一定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