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的一個早上,我像往常一樣坐車上班,大概8點半的時候,接到了大學舍友L的來電。
第一反應是:那麼早打電話過來,該不會有什麼事吧。
接通電話後,並沒有傳來L熟悉的聲音,而是一位男士的聲音:「是丹茹(我的中文名)嗎?」
我:「是我,怎麼了?」
對方說:「我是L的老公,L在昨天去世了。」
我不相信,又看了一眼手機屏幕,想著說會不會不是L的電話號碼打過來的。
可是手機屏幕顯示的確實是L的名字。我也和L的老公聊過天,是他的聲音。
我帶著哭腔問:「怎麼回事?我不相信,這不是真的!」
L的老公說:「她昨天在高速公路上出了車禍,當場就死了,還沒有來得及送去醫院......」
掛完電話,我在車上眼淚止不住得流:她還那麼年輕,她的孩子才不到六歲啊.....
02
在敲下這段文字的同時,我又流淚了。
隱約覺得,30歲之前,也許是自己還年輕,身邊的人也還年輕,大家的環境都比較簡單,尚未結婚生子,生存的壓力也沒有那麼大,死亡好像離我們很遠。
而30歲之後,父輩們年紀也越來越大了,身邊的朋友、同事們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陸陸續續會收到身邊人因病、因意外而去世的消息。
意外、生病這些都是概率性事件,但是落到一個人身上,就變成了百分百。
03
想起了李開復先生的《向死而生》。
2013年9月,在李開復先生臨近52歲生日時,被查出患有淋巴癌。
當被醫生判定為「淋巴癌第四期,腹部有二十幾個腫瘤,情況不樂觀……」時,他的心情反反復復徘徊在「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和接受」的情緒中。
儘管生病的噩耗使得李開復悲愁莫名,但他決定要奮力一搏,自己研究病情,嘗試五花八門的另類療法,認真研究治療淋巴癌的學術文章,開始接受化學治療。
在經歷了一場又一場痛不堪言的身體風暴,期望有平常人之健康生活而不可得時,家人無盡的愛,讓他懂得分辨真正有意義、值得奮力去追求的目標,同時,他也開始思考過往的盲點。
李開復先生在接受採訪時稱: 「我所追求的『做最好的自己、世界因你不同』本質上並沒有錯,但是多年來,名利的浮漲讓我不知不覺間偏離了軸心,以致迷眩其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不自知。」
經過17個月艱苦的治療過程和與藥物副作用的對抗,李開復先生病情好轉,現身北京。他在書中感嘆,「跨過死蔭的幽谷,那是我第一次如此真實地體驗到健康的可貴。」
儘管醫囑每週只能工作2—3天,但他還是盡量接受與媒體的見面、開創業者Party,與外界分享病中的點滴。正如柳傳志先生的推薦所言,「相信不僅會對所有人的健康生活有所啟發,對創業創新的年輕人更是一種如何面對坎坷的激勵。」
04
李詠50歲因癌症去世,金庸大俠享年94歲仙逝。
在回憶李詠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之餘,許多人因李詠驚嘆自己要更加註意身體。對於金庸大俠的去世,我們更多的是對他人生的一種敬仰,他的一生活得淋漓盡致。
生命有時候是不可期許的,有生之年,我們應該想盡辦法活得盡興。
30歲後,見過越多生病、意外、死亡後,我越來越怕死,也越來越珍惜自己的人生。
因為死亡不可控,但該怎麼活,卻是一道有無盡答案的選擇題。
李開復先生表示,「如果不是癌症,我可能會循著過去的慣性繼續走下去,也許我可以獲取更優渥的名利地位、創造更多成功的故事,如今,癌症把我硬生生推倒,這場生死大病開啟了我的智慧,我依舊會盡力投身工作,讓世界更好;但我也更真切地知道,生命該怎麼過才是最圓滿的。」
我身邊大部分的人,都活得不夠「好」。
這個不夠「好」,不是指工作不好、家庭不幸福、錢不夠。
這些本身就無標準更無上限。
每個人對自己的人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滿意,只不過是不滿意的點不一樣而已:
有些人總是容易情緒化,活在別人的眼光和自己的內耗中。
有些人特別拼命,總覺得錢賺不夠。
有些人慾望無止境,總感覺不滿足於當下。
05
30歲後我更加珍惜每一天:
情緒上,我不再滿是內耗,過分在意別人的目光。
工作上,或者是做自己喜愛的工作,或者是從工作中找到自己喜愛的元素。
生活中,早睡早起、飲食規律
情感上,只與喜歡的人在一起,溫柔表達自己的觀點
學習上,不再追求信息量的增加,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身體上,堅持鍛煉,愛惜自己的身體
愛因斯坦說: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所以這種珍惜,不是無所追求,而是越來越自律後的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