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職務之便,日前介紹一位朋友到一家企業應徵,由於我跟企業主關係不錯,面試時雙方談得也很愉快,所以很快這位朋友就錄取了,聽到消息之後,先是為朋友感到高興,同時心裡也很開心,想說順水人情做了件好事,但故事說到這裡就結束了?
文/104獵才顧問申嘉正
等朋友正式任職後不到一星期,一天晚上正在吃飯時,接到朋友打來的電話,原本想說要好好祝賀一番,沒想到朋友卻先開了口,劈哩啪啦說了一堆這間企業的缺點與負評。朋友說:「你知道嗎!主管竟然叫我去做跟我原本應徵職務完全不同的工作;這間企業根本沒有制度可言,竟然連個SOP都沒有;主管年紀比我還輕,做事情一點策略、方向與規劃都沒有…,我打算明天就跟公司提離職!」,朋友連珠炮的抱怨,聽得我連一點插嘴挽回的餘地都沒有,最後只好說了一句:「這樣我了解了。」,聽完了朋友的牢騷之後,覺得上班族抱怨公司、抒發情緒是件正常的事,但輕易草率就說要離職,卻不是一件好事。
在我多年的職場生涯中,不知道做了多少次,跟這位朋友一樣的事,抱怨主管、埋怨公司、批評制度,然後一氣之下憤而離職,覺得自己很瀟灑,勇敢做了對的決定,但過了不久才發現,在下一份工作還沒有著落、日子還要繼續過下去的情況下,自己做了最傻又最壞的決定,就是讓自己陷入斷糧的危機當中,曾因為如此,我結清了銀行帳戶,賣了基金,存款幾近於零,當時我問自己:「你又不是第一天出社會,怎會如此愚蠢的意氣用事?」,寫到這,我慶幸自己體會過無米斷炊的感覺,因此學會了感恩與珍惜;也慶幸自己能有從谷底翻身的機會,因此學會不斷強化知識與技能,讓自己時刻保有學習力與戰鬥力。我不是含著金湯匙出身的一群,卻因此對生命有更深刻的體悟,所以藉此跟各位分享,當生活、工作、職場不如意時,可以參考以下三種作法:
一. 放下情緒:
維基百科對於「情緒」這兩個字的註解是:「情緒是感覺、思想、行為所產生的一種生理、心理的狀態。」,是身體上的一種訊號與知覺感受,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情緒」是一種手段與工具,人們常藉由發洩情緒來讓他人屈服,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當我們常利用情緒作為手段時,自己也會不自覺地陷入僵化的思維,而落入「我說的就是對的」的自我膨脹與偏執的狹隘幻想之中,所以有一句話叫做:「產生情緒是本能、掌控情緒是本事。」,意思是你既然可以產生情緒,就自然可以控制情緒。
二. 看清事實:
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別人的事情,我們總是看得特別清楚,而自己的事情,就像是陷入了五里霧中,怎麼也走不出來。這時我們可以試著將自己抽離,以旁觀者的角度,來看自己當下的狀態,以及所發生事,當你學會了轉換視角、位置、心態,對於原本很多執迷不悟、放不下的事,好像一下子就變得清楚,可以找到方法與出路。你也可以藉由問「問題」來做自我反思,例如:「我現在做的決定是對的嗎?」、「如果我這麼做,接下來的影響會是什麼?」、「如果有其他選擇,我還會選擇這麼做嗎?」、「如果只能有一個選擇,對我最好的選擇會是?」,問對問題,就會讓你找到正確的答案。
三. 轉換思維:
「與成功有約」一書中,提到了「影響圈」與「關注圈」的概念,意思是我們要將時間與心力,花在那些我們可以影響與改變的事物上(例如:自我學習、培養好習慣等),而不是花時間在那些我們不能影響與改變的事務上(例如:抱怨公司、埋怨人生等),懂得轉換思維,你的世界就會變的大不同,而我覺得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持續地學習,因為每多增加一種觀點、技巧、方法,腦中的神經元就會開始增長、連結、活化,看見越多的選擇,你就會越有自信面對生活中的問題與挑戰。這讓我想到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先生說過的話:「維持現狀即是落伍。」,所以我想問:「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進步了嗎?」。
本文獲「Be a giver」授權提供,原文發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