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光纖教父」之稱的龔行憲,他將一手創立的華星光通帶回台灣,龔行健從事癌症研究超過四十年,
在腫瘤病毒與癌症基因的研究上有許多重大發現,兄弟兩人,兩種影響人類未來的產業,他們如何面對重要的抉擇,勇敢迎向改變的時刻!
- 一張500元鈔票,兩位母親的愛
龔履端在世時,妻子從未有工作的經驗,如今為了養育孩子,她負起了父親的責任,尋找工作。當時,省主席嚴家淦和謝東閔祕書長惦記著友人的家小,於是推薦劉琪到台灣銀行擔任基層辦事員,讓他們在省府建國南路的宿舍繼續居住,龔家總算渡過了眼前的難關。
劉琪個性獨立,有事總是自己扛,不向外人求助。單身的哥哥劉培鋆知道妹妹的個性,也知道龔家處境艱難,於是住進龔家,幫著妹妹撫養幼子,劉先生是同濟大學機械系畢業,任職台灣電力公司,是第一批送到美國通用公司學核子發電的工程師,學成歸國,曾任台電核能處處長,對台電核能發電有重大的貢獻。
他像龔家主人一樣,幫著妹妹一幫就是十多年過去,特別是打理許多對外的事,就這樣,他看著這對外甥一年年的長大。
有天助也要自助。得到周遭貴人的援手,劉琪更是努力,台灣銀行下班後,回家也不得休息,她總是親自督促孩子的功課,檢查孩子的成績,劉琪承擔下嚴父慈母的雙重責任。
談到劉琪的母愛,有一段插曲。在屏東時,龔家請了陳錦珠女士照顧剛出生的龔行健。
二十年之後,陳女士為了籌措兒子的醫藥費,在台北找到了劉琪,說明了來意,劉琪立刻給了她五百元,讓她渡過難關。事實上,當時的龔家並不富裕,僅靠劉琪一人的薪水維持生計,但站在同是母親的立場,劉琪仍然借出了這筆當時看來金額不小的醫藥費。
此後兩家因為舉家跨國遷移失去聯絡。五十年後,陳女士在報上看到龔行健擔任國衞院院長,於是她讓孫女和龔行健聯絡,希望有機會碰面。數月之後,龔家兄弟訪問了陳女士一家人。陳女士私下給了龔行健五百元,要他帶給在加州的母親。
這五十年來,陳錦珠女士從未忘懷當年五百元的雪中送炭。但劉琪早已忘了這五百元,起先不肯收下,但兒子勸說,這是陳女士要表達謝意,劉琪收下了錢,並寫了封信,附上了一個小皮包要龔行健帶回台北給陳女士。
這段跨越半世紀的小故事恰好展現了兩位母親的愛。
- 光纖教父的青春
時光荏苒,龔行憲從小學生變成國中生。邁入青春期,那時他著迷於籃球,即使明天就要月考,也擋不住他貪玩的心,劉琪怕孩子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特別是龔行憲,往往要到了最後一刻,才臨時抱佛腳讀書。
有一回,劉琪下班回家,照例檢查孩子的功課,赫然發現龔行憲和同學們在玩梭哈。當下,她叫龔行憲到父親的靈前跪下,好好反省自己的行為。龔行憲乖乖跪了,眼睛卻不安分地東瞄西瞄,不經意瞥見了母親的眼角泛淚。頓時,龔行憲才明白母親的心情,雖然父親離開了這麼久,母親卻從未忘記與父親的約定。從那一晚起,龔行憲稍稍收斂起玩心,願意多下功夫在課業上。雖然不若弟弟那般總是考第一名,但也經常名列前茅,不為父親的牌位,而是不願再見到母親因淚水而浸濕的眼睛。
劉琪對孩子的課業管教嚴格,龔行憲的讀書態度,看在劉琪眼中,必然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可是龔行憲生來隨性自在,讀書考試能拖就拖,考試就免不了臨時抱佛腳,成績自然不會盡善盡美。每每月考後,要給家長簽名回條,就是龔行憲最難熬的時刻。母親對成績不滿意時,總會一言不發。那種沉默的氣氛令龔行憲如坐針氈。
弟弟龔行健的個性就不同了,從小,他做事認真,什麼事都追求最好,總覺得要更努力。往往一考完試,龔行健就已開始預習功課,他總覺得功課永遠來不及做,被戲稱為﹁來不及先生﹂。讀書充滿鬥志的弟弟,在功課上不需要母親操心,從初中到高中,總是拿第一名。
在家裡,龔行憲自嘆弗如,只得稱自己在家永遠是第二名。
劉琪的臉上很少出現笑容,只有在孩子爭取到榮耀,或者鄰里稱讚孩子優秀的時候,她才會露出微笑。她的生活圈不大,不會和人東家長、西家短,不愛逛街購物,沒交什麼朋友,平日也沒有什麼娛樂,所有的青春歲月都專注在兩兄弟身上,彷若為兩個孩子而活。先生去世的第二年,行憲考上建國中學,弟弟不巧在聯考前得了腎臟炎,帶病赴考場,幸而考上師大附中,並進了實驗班,母親總算鬆了一口氣。
三年後,聯考放榜,龔行憲考取了成大電機系,劉琪難得展露笑靨,龔行憲至今仍記得母親燦爛的笑。再三年後,龔行健憑著優秀的成績,保送台大化學系,母親滿意歡喜的笑容是心中的重要回憶。
龔行憲成大畢業後,考取了交大電子研究所,同時也開始申請赴美留學。
雖然他成績不錯,但要申請到一流大學的獎學金並不容易。在多處申請之下,也收到不少拒絕信,就在他準備留在國內,進交大研讀時,他收到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入學許可及教學獎助金。德大當時也在排行三十名之內,龔行憲很興奮地辦理出國手續,母親早把房子抵押,為兒子準備了幾千美元的旅費金。
拿到錢的那一刻,龔行憲倏地一陣鼻酸,感受到母親深深的愛,她總是私下打點一切,從未讓孩子們有過生活上的煩惱。他頓時明白,自己能夠開心學習,豁達開朗、順利開啟前程,那是因為母親在背後扛起所有的責任和重擔。
﹁到了美國深造,應該會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在母親的支持下,龔行憲搭上前往美國的飛機,心裡沒有異國求學的徬徨,也沒有家計的煩憂。他一如往常地樂觀開朗,深信下一站會有更美好的未來等著他。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下,三年後,龔行健以第一名成績從台大化學系畢業,前往著名的加州理工學院。
兄弟兩人一前一後、相繼赴美,開啟全新的人生。
母親的驕傲自是溢於言表,將孩子一一送美留學,去追求他們的錦繡前程。她完成了對丈夫的承諾,克服了一切經濟上的困難,圓滿了她教育孩子的願望。
劉琪沒有想到的是,她所做的一切,種種身教言教深深地影響著這兩個孩子,無疑地,這是使他們各自創下成功生涯的最大原因。龔家兄弟受的教養、啟發、創新、研究,乃至影響力──這就是我們要敘述的故事。
改變台灣光纖產業、醫療健康的兩兄弟:《那雙看不見的手:龔行憲、龔行健兄弟的奮鬥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