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符能否保佑中油的工安,尚未可知;但戴謙受老朋友、行政院院長賴清德請託,接下中油董座,最大任務是要帶領中油進行革命性的轉型計畫:當二○三五、四○年台灣禁售燃油機車、汽車,賣油為主要業務的中油,大半收入可能成泡影,該如何轉型;連帶地,依賴老大哥的加油站該如何因應,也得一併解決。
加油站賦予新任務 轉型賣電、變綠能中心
戴謙對加油站這一老事業提出的新解方,則是要加油站從賣油轉型為賣電、將加油站打造為社區綠能中心,更要銷售自有品牌的電池。
為了綠能轉型大計,中油以副總經理畢淑蒨為首,增設了綠能加油站推動小組;五月時,中油辦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綠能加油站」研討會,大加盟主如台糖、千越站台力挺,不少小加盟主更專程北上,用行動表示,要跟著老大哥中油一起轉型。
只是,全台約兩千五百座加油站,近八成是中油體系。加盟主對這位新董事長的轉型大計,雖然表態支持,但實際仍多持觀望態度。因為加油站這一行,已經苦很久了。
「賣油賺的是辛苦錢。」中油加盟站聯誼總會總會長余建良說。加盟主從中油批發油品,每公升汽、柴油各可賺得三.○四九元及一.六二六元的固定毛利,毛利率各為一○%及六%。
這已經是一六年調漲過後的價格,在此之前,加油站的毛利自二○○○年油品自由化以來,連續十六年「凍漲」,逼得不堪虧損的加盟主群起上街抗議,這才有了調價的空間。
長期薄利經營下,加盟主只能另謀多元業務。利用加油站的既有通路優勢,有加盟主開了迷你商店、洗車服務,甚至賣起農產品和輪胎等。連中油直營店都延伸觸角,汽車保養、賣咖啡,什麼都試。努力開源卻難以節流,因為加油站的開銷成本中,人事就占了六成。基本薪資調漲下,加油站數量從○六年開始成長遲滯,近年甚至負成長,尤其以郊區加油站減少的數量為最。
中油副總經理黃仁弘觀察,汽車油耗表現愈來愈進步、公共運輸建設增加下,油品市場需求也開始緩緩縮減。「一六年是近期發油總量的高峰,去年比起一六年就少了二.四%。」黃仁弘預測,未來發油量會以每年一至二%的速度穩定減少。
加油站一家一家熄燈,並非台灣獨有景象,日本加油站消失速度甚至遠勝台灣。從一一年到一六年,日本總體發油量就掉了七.五%,二十年內加油站消失了三萬家,近乎腰斬。原因除了省油車的進步和電動車增加,國民交通習慣改變衝擊更大。受高齡化影響,日本人口連年減少,老年人不開車,年輕一輩不養車,更寧願搭乘公共交通運輸工具通勤。就連美國也一樣,根據研究,汽油需求因電動車崛起而減少五%,預估到三五年會減少二○%。
油品預估仍可賣30年 上下游轉型應越快越好
台灣目前機車總量約一千三百萬輛,普及率達五八.五%,但機車用油只占總體發油量約五分之一不到。即使Gogoro帶起了電動機車風潮,電動機車每年最多增加五萬到六萬輛,電動汽車新掛牌數,更僅有幾百輛。
「目前看來,台灣電動車成長速度沒有那麼快。」黃仁弘估算,若電動機車數量顯著增加,每年發油量減少的幅度也僅有三%。「三五年只是禁售燃油機車,但禁售後,機車還能再騎五年、甚至十年。」換言之,從現在算起,油仍可以賣三十年。
三十年,聽起來中油似乎還有慢慢盤算應對的餘裕;但對戴謙而言,油品銷售收入每年有三千多億元台幣,占了中油年營收三至四成,若每年少三%的發油量,油愈賣愈少,隱憂終將浮現;上下游的轉型當然是越快越好。
針對未來的變局,中油首先想要改造加油站,增加站區提供的能源種類,不只供油,還供電。目前,中油已有部分加油站裝設太陽能板,未來更要加上儲能設施、建立社區微電網。目前計畫先從嘉義、台南兩處直營站示範運行,年底將亮相。
雖然還在招標,確切金額尚未拍板確定,但看在加盟主眼裡不無憂心。「轉型一個加油站,投資就要上千萬元。」余建良憂心忡忡,這幾年已經很辛苦的加盟主,如何還有餘力跟進投資?「戴董的決定是正確的,但沒有那麼簡單。世界上有哪一家經營加油站的公司,自己做電池?」
余建良的疑問,恰巧也是大多數人聽到中油轉型的第一反應:賣油數十年的中油現在喊著要賣電池,是不是太不務正業?這和戴謙九個月前上任時面對的景況有七、八分像——過去鑽研遺傳學、以「養鴨博士」聞名的戴謙,憑什麼能讓賴清德指名接下龐大的油品帝國,還特別為他修改人事規定?

看好中油研發實力 與電池第4大廠速簽合作
「我來的timing(時機),正好是乾淨能源、綠能、非核家園。」戴謙認為,讓中油由黑轉綠、從賣油轉賣電的關鍵,就在創新科技。「我們要問自己:無油可加,我們要賣什麼?」
戴謙指出,即使未來車輛不再需要加油,中油仍獨占全台的液化天然氣供應,也仍有輕油裂解、生產石化產業下游原料的業務。加油站不賣油,中油不會垮;可是數百名加盟主,身為國營企業的中油卻不能不顧。「但等變化到的時候,你再去因應,已經來不及了。」戴謙想的是,如何把加油站的危機化為轉機?
過去中油不是沒有想過轉型。「但政策沒有明確宣達之前,都只能是內部研究。」中油企研處處長湯守立說,戴謙是第一位把整體戰略布局確立、並整合內部資源的董事長。
科技與管理,正是歷練過南部科學園區、國科會的戴謙,最擅長的拿手好戲。他一到中油第一件事,就是盤點中油的研發實力有幾把刷子。家大業大的中油,旗下有三個研究所——綠能、煉製與探採,都讓戴謙挖到寶。
綠能研究所自工研院技術轉移的負極材料「鈦酸鋰」,與煉製研究所研發的軟碳,都能作為新一代的電池負極材料。三月,他和日本TDK社長石黑成直談合作,秀出中油的技術,兩個月後隨即簽了合作備忘錄,不僅將合作開發電池,更將成立聯合研發中心。
TDK是全球鋰電池第四大製造商,排在松下(Panasonic)、三星及LG之後,擁有一成餘的市占率。TDK會快速點頭與從未生產過電池相關產品的中油合作,是因為現今在鋰電池產業界中,發展快充的關鍵,就在正、負極材料的創新突破,嘗試新材料就代表著新機會。「加上我們的通路,山頂也有、離島也有,而且是國家金字招牌。」戴謙比畫著。

▲點圖放大
建立能源平台模式 地熱、新科技都納入研究
兩年內,「中油牌電池」就要做出來,同時中油的負極材料將繼續供應給其他電池商,「我們以後的商業模式,就是海納百川。」戴謙想的是,如何讓中油成為平台,除了以平台分潤模式廣納各種充、換電站,更可以籌組台灣隊去打國際賽,藉由中油把台灣的電池及電動機車等產品賣到海外。
「董事長對我們,很像是對研究生。」中油內部研究人員說,戴謙每次開會,必定花時間循序漸進地宣導理念,鼓勵員工思考,作為能源公司,中油的角色是什麼。「他很open,希望我們不同專業的研究人員多討論、尋求共識。」
新的能源就是新的機會。他也重啟中油已經沉寂多時的地熱探勘業務,今年三月與台電簽約開發宜蘭縣仁澤,「全台灣只有中油有探採的能力,我要跳進沒有人的地方、獨家經營!」
所有很潮的科技關鍵字,戴謙都要引進中油,就像他兩年前把南台科大校務融合大數據,創立研究中心一樣。對中油這樣龐大的組織,他也要做大數據、做AI。大數據將協助管線安全、油銷空汙指標及油槽維護營運等。「這些現在都有人在負責,但是資料都四散中油各處。」戴謙觀察,中油埋設的管線雖定期有巡管員監控,但累積的長期數據仍須建檔分析,「這是國安問題!」
「中油絕對不吃軟飯,我們要接受所有的挑戰。」他篤定指出,中油不能仗著自己有厚實家底,就不跟上時代改變,「中油的研究一定要商品化,不要研究半天只是SCI,那只能擦屁股。」戴謙這口氣,乍聽之下與他的學者背景有那麼一點不合稱,「我要的是能賣東西、我們公司能經營下去。」
他的確不是深鎖在實驗室象牙塔的學者。戴謙有畜產研究背景,拓展鴨毛羽絨外銷機會、建立科學化的鴨隻研究管理育種方式、培育出台灣第一個命名的土雞品種……,翻開台灣畜產研究史,戴謙的名字散見牛雞豬鴨,無一遺漏。到後來,他從農業轉向科技業,走馬上任台南科學園區籌備處主任,負責南科及路竹園區的招商,這一坐鎮就是六年。
戴謙天天忙地、忙水、忙電,還得面對高鐵減振案,及千禧年後科技股不景氣造成的招商困難。當年南科籌備處主任乃至後來第一任南科管理局長的位子,恐怕和現在中油董座這位子一樣不好坐。

當年戴謙開發南科,是從千頃荒地開始,從無到有,建設出工業重鎮。(圖片/中油提供)
烏紗帽難戴,戴謙清楚明白。他從南科調任國科會副主委,輔佐當時的主委陳建仁(現任副總統)管理北中南三座科學園區。一年多後又回到學界,接手負債近六億元的南台科技大學,十年之間,替南台科大爭取到十餘億元的教育部經費,躋身全台灣頂尖私立科大之列。
他的仕途,似乎總是臨危受命,如同這一次,他答應賴清德接下中油,從校園又回到官場。
前十分鐘還聲若洪鐘、豪氣地談著該如何帶領中油成長,但談及被自己一手拉拔茁壯、卻為了老友捨下的南台科大,戴謙聲音突然愈來愈小。「那時候我答應了院長,提前兩天從日本回來(交接),學校的事情都沒有處理,那邊也有一些誤解……。」此時的老校長,難免一絲遺憾。
上任時面對媒體逼問,戴謙說接下這項任務是為了好友「兩肋插刀」。會不會後悔?他沒有正面回答,只說既然人來了,做事絕不馬虎。

屆齡退休之時出任董事長,戴謙笑稱自己是「發揮邊際價值」。
上任中油董座第九個月,戴謙能否不負所託、成功奠基油品帝國的轉型,不只中油一萬五千名員工,連四海八方人士,統統睜大眼睛看。

▲點圖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