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蒐集近四千名讀者的職場問題與解決之道,完成本次專題,議題涵蓋時間管理、應付豬頭老闆,與處理職場代溝。
置身職場叢林的問題何其多,美國《商業周刊》請達人指點迷津,為大家打開生存之道。
其中兩個討論重點圍繞在如何打破幕僚藩籬,與在不確定的年代保持創業精神,顯示出大家除了想改善工作環境,也亟欲有優異的工作表現。
我們向領導人與名人取經,答案將讓你對工作看法耳目一新,工作更得心應手。
影集名諧星談超吐血工作
在《辦公室風雲》(The Office)中,雷恩.威爾森(Rainn Wilson)是最受觀眾喜愛的職場討厭鬼,最近亦主演喜劇電影「搖滾青春夢」(The Rocker)。現實世界的他,對以前的工作也是滿腹牢騷。
談他做過最嘔的工作:
我在紐約一家保險經紀公司上班過,公司給我「提示卡」,寫著大老闆名字:「季辛吉顧問公司。聯絡人:亨利.季辛吉(譯註:美國前國務卿,後成立企業諮詢公司)」,還有電話號碼。
談上班族為何愛瞎忙:
應該是在日光燈下坐太久,壓力又大。這樣有點像是虐待人。政府應該把戰俘帶到偏遠地區的保險公司,逼他們每周工作六十個小時才對。
談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我從不回家,等見到兒子時,他都已經進入青春期了。說真的,大家少說也要空出一天,把星期天當作是家庭日,不排工作。
談時間管理:
我一直都沒辦法好好回電子郵件,所以設了一個「回信!」檔案夾,有必須回覆的信件,我就放在檔案夾裡。到現在我都還沒真的回過,信都還在裡面。
談他遇過最豬頭的老闆:
我當過紐約慈善會特別活動助理統籌的助理。他看看我說:「我在這裡工作,是因為以後要往職業美式足球聯盟(NFL)發展。」然後不帶一絲諷刺地說:「我要你跳,你只有說『多高?』的份。」
談處理辦公室代溝:
很多文化中很受尊敬的老人,最後老人都被年輕人生吞活剝,我建議辦公室也應如此。肉可能老了點,但幹掉一個是一個。
談最想工作的企業:
到蘋果工作應該很好玩才對,可是我目前在告比爾蓋茲棄養,等他認我這個兒子。
對於在夢幻職業裡不得志的人有何忠告?
立刻放棄。馬上搬到鳳凰城從事房地產,那邊房市夯得哩!說真的,活在夢想和拒絕認清現實有很大差距,天生我才必有用。
A到A+ 在職場更上層樓
對從史丹佛商學所講師轉型管理大師的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而言,「工作地點」是環境優美的辦公室,坐落於科羅拉多州波爾德市洛磯山脈;處理職場代溝等同於領導一群聰明好學的學生進行研究專案,寫出《基業長青》(Built to Last)、《從A到A+》等暢銷書;應付豬頭老闆,他會到山中攀岩發洩,不必光受氣。
雖說《從A到A+》教導企業精益求精,但對我們這些身陷辦公室囹圄的人,這位作家仍有不少撇步可以分享。
在《商業周刊》邀請下,柯林斯將他深受歡迎的概念,轉化成辦公室求勝哲學,以下為訪談摘錄。
問:你書中提及找到對的人最重要。但對小職員來說,老闆或同事是沒辦法照自己意願換掉的,怎麼做才好?
答:我二十幾歲時想出個人董事會的概念。我在紙上畫出會議桌形狀,桌旁圍了七張椅子,寫上我景仰的人的名字。我把這張紙貼在電腦上方,遇到難題時,我會抬頭在心中詢問這些人的意見。真的沒轍時,我還可能實際找其中幾個人聊聊。這有點像自己創造出專屬的部落長老。
問:書中講到的企業裡,有多少領導人取得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有可能又經營大企業又過精采的生活嗎?
答:遺憾的是,約半數的執行長似乎沒什麼生活可言。對他們來說,精采生活就是打造偉大的企業。許多成就大事業的人都找不到平衡點。我甚至覺得平衡是說不通的,因為要做大事,就具備某些程度上的偏執。好消息是,這些人只占了半數,所以我認為平不平衡取決於個人選擇。
問:但處於黑莓機和全球化的世界,這選擇太難了吧?
答:重點是管理時間,不是管理工作。所以應該不能問能否在取得平衡的情形下準時完工,因為每天只有二十四小時。若說完成一份工作可能要上千個小時,工作十小時或十四小時又有何差別。真正的問題是工作成效。
工作效率最高的人,「停做事項」或「不做事項」名單比「應做事項」名單更重要,因為後者無限長。在年度工作要項中,你每加一條,也要多列一條「停做事項」,就像收支平衡表一樣。
問:不過你得承認,科技讓大家越來越做不到這點。
我倒不覺得——只要你能自律把機器關掉。科技是工具,不是絆腳石;黑莓機又不是你老闆。
真正有效率的人,是因為他們懂得思考,關鍵在於規畫出私人時間,而且不能更動。
我的日曆標有「空白日」,是我半年前就訂下的,身邊每個人都看得到。這不代表說我在空白日不工作,而是那天絕不排行程。
問:你書中提到領導人得直視殘酷的事實,但在官僚文化嚴重的企業,真相無法上傳。優異經理人如何打破官僚障礙。
答:要打造聽得到真相的環境,首先要增加你個人的問題/?陳述比(questions-to-statements ratio),請人追蹤記錄,看你能否讓比重加倍。我們研究中的領導人經常發問,這樣能挖掘殘酷的真相,還能獲得許多見解和想法。
問:非管理職的人如何在官僚文化中遊刃有餘?
答:我想到我們研究的領導人還沒到位前的作法。舉吉列前執行長Colman Mockler,與尚未當上Nucor鋼鐵執行長前的Ken Iverson為例,他們專注在自己能掌握的部分,這點最重要。但他們也擅長找出公司裡最有影響力的三、四個人,學會如何向他們報告具說服力的證據和論點。
工作傑出,影響力就很大。即使在官僚文化中,大多數人都很辛勤工作,想把事情做好。要是你覺得公司並非如此,那就該跳槽了。
問:你管理一群研究生的團隊。管理Y世代有何祕訣?
答:我不懂職場代溝有何不妥,這樣反而很好。應該設法隨時接觸年輕人才對,去掙扎、享受這股衝擊,向他們學習。我覺得讓年輕人盡早進入領導職位最好。
(By Michelle Conlin)
紐約市長這麼說:
彭博——紐約市長與開放式辦公室的提倡者「辦公室格局反映出企業文化,我漸漸也覺得它反映出美國經濟。我們是要打開門迎接人才和想法,持續推動創新,還是關起門墨守成規?全球市場進展這麼快速,再過五年,不懂追求開放的人將逐漸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