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深入研究軍工產業,但從挪威主權基金買股的角度來說,至少有兩個意義。」一位資產管理業研究員分析。首先,軍工業很容易被認定為「邪惡產業」,例如美國著名的邪惡基金(Vice Fund),前十大持股就有三檔是國際軍火龍頭;既然背負原罪,在ESG當道的時代,軍工產業也不易贏得法人機構認同,「但連『ESG基本教義派』的挪威主權基金都買進台灣軍工企業,那麼,國內外法人面對台灣軍工企業時,道德層面的牽絆必能降低不少。」
再者,挪威主權基金的設立初衷,是追求「中、長期穩健增長」的投資,「也就是說,挪威央行研究團隊對這兩家台灣軍工業者的長期成長,應有一定信心。」

▲點擊圖片放大
「很多國家想跟台灣買飛彈」
默默耕耘半世紀 實力排名全球前五
對於「基本面」的虛實,初次接觸軍工產業的研究員不敢把話說得太滿,但詢問幾位曾參與飛彈計畫的中科院前高層主管,談及台灣的飛彈實力,口徑一致:「在全世界排名前五!」至於公司晶片放在天弓飛彈裡的全訊科技董事長張全生,更直言「台灣飛彈實力絕對是全球前三名。」
實力,來自長期研發的基礎。翻看國際軍事研究權威機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報告,該機構早在1974年的年報中揭露,台灣自1973年、也就是距今五十年前已著手自行研發地對地飛彈;到了1977年,SIPRI更將台灣列為五個「有能力自製導彈」的開發中國家之一。
「很多國家都想跟台灣買飛彈。」一位中科院主管表示,2015年法國巴黎航空展上,轉型為行政法人的中科院首度展出飛彈研發成果,「當時就造成轟動。」
只不過,「台灣軍品出口有嚴格管制。因為不想介入其他區域的問題,尤其,台灣又有特殊外交環境。」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的解釋,凸顯台灣軍工產業的另一現實:即使具有國際競爭力,卻難以外銷。事實上,全訊在2021年年報中寫到的「發展不利因素」第一項,就是「銷售對象受限。」

台灣軍工產業前景看兩關鍵
軍備需求升溫、國產量能增加
換言之,台灣軍工產業的未來前景,得看兩個關鍵因素,首先是國防部的預算與中科院的積極度;再者,是民間業者的研發製造能量,能否滿足台灣政府這位「大客戶」的需求。
先看預算。時至今日,俄烏戰爭開打逾一年,將全球軍工國防產業推向高潮;另一端,台海局勢緊張不在話下,「兵凶戰危」成了媒體常見標題。從甫公布的新一年度各國國防預算來看,已類似「全球展開軍備競賽」的樣態。
2023年,美國國防預算8580億美元、約26兆元新台幣,創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增加9.7%;日本國防預算6.8兆日圓、約1.55兆元新台幣,也創下日本在二戰後的新高,較去年更猛增26%。此外,印度年增13%、法國年增7.4%。至於中國,也較去年增加7.2%,總額達2240億美元,相當於6.7兆元新台幣。
在中國威脅下,台灣也積極增加國防預算,2023年整體國防預算達5804億元,較去年成長12.8%,是近年來最高。其中,特別預算與非營業特種基金自2019年的393億元成長至今年的1712億元,主要用在軍機、潛艦、飛彈、防空系統或無人攻擊載具等大型採購需求。
當中,漢翔被認為是國防預算衝高的主要受惠者之一。過去一年,該公司國防產品占公司整體營收達57%,而其承接國防部預算總額686.4億元,主要為新式高教機勇鷹號的委託製造,以及F-16A/B型戰機的升級。其中,勇鷹教練機過去兩年交機10架,今年將一舉衝到17架,並自此進入交機高峰期,預計到2026年總計交付66架。
談到台灣的國機國造能量,中科院出身的漢翔總經理馬萬鈞頗有感慨。時間拉回1980年代前後,「當時全世界最好的戰機是F-16,但因為種種國際因素,我們是買不到的。」馬萬鈞回憶:「情況很危急,台灣防空戰力一直消退⋯⋯。你不賣給我,我們只好國機國造。」
依據SIPRI年報,其實早在1978年,台灣就進行第一架自行開發的軍用機AT-3教練機測試,報告中註明:「由於美國反對技術支援,導致開發拖延。」同年,美國雖然承諾將增加對台軍售,但報告提到,美國對台武器供應的「複雜性有限」,也拒絕提供電子資訊設備與遠程戰機。
到了1986年,美國國會終於授權通用動力協助台灣設計新式戰機,但仍不願提供足夠推力的引擎。1988年,國內首架自製戰機IDF原型機出廠,隨後美方雖同意支援IDF推力升級,但好巧不巧,1989年中國天安門事件爆發,國際局勢轉變下,台灣九二年終於採購到F-16及法國的幻象2000戰機,IDF則成了犧牲品,產量對半大砍。
結果,IDF開發期間台灣培養的人才大幅流失,甚至轉戰韓國,「直到2016年重新開啟國機國造計畫生產高教機,才重新聚集研發能量。」馬萬鈞說。
「我們走過很艱苦的歷程。」為求生存,漢翔轉向國際民用機市場爭取商機,也帶著國內相關業者組成航太國家隊「打群架」,如今包括波音、空中巴士、龐巴迪等國際航太大廠,都是主要客戶。不過馬萬鈞也表示,台灣廠商會做的集中在結構件,「但飛機上真正值錢的,是『肚子裡的東西』,也就是引擎、方向機、變速箱等系統件,現在就是要往這個方向前進。」

美國鬆綁 台灣自製能量解封
中科院列軍工百強 排名連年上升
一段歷史,彰顯台灣在戰機自製的基本實力,但也點出一個現實:美國態度,牽動台灣軍備自製能量。「包括日、韓,早年都被美國制約長程武器,技術也受到管制。」蘇紫雲回憶。在美國前總統川普執政後,受到美中關係轉惡影響,相關限制才逐漸鬆綁。
觀察鄰近的韓國武器發展沿革,也可看出端倪。美韓在1979年簽訂《美韓飛彈準則》,限制韓國飛彈射程為180公里、酬載量為500公斤。隨著朝鮮半島局勢日益緊張,美韓也針對飛彈準則做過多次修正,在1997年的協議中,雙方同意韓國研發射程300公里的飛彈,到了2012年放寬至800公里,涵蓋朝鮮全境。
朝鮮於2017年進行第六次核子試爆後,美韓再次做出修正,取消飛彈彈頭重量限制。2020年,同意韓國開發固態燃料太空火箭。到了2021年,兩國總統在白宮舉行的聯合記者會上宣布「韓國完全解除飛彈性能限制準則」。
蘇紫雲表示,隨著兩岸關係緊張,美國對台灣發展軍武的態度同樣也逐步走向「解封」。但不同於日、韓分別有《美日安保條約》、《美韓共同防禦條約》,台美沒有簽署官方條約,而是透過「華美會議」等戰略對話做溝通,因此枱面上找不到相關文件,純屬彼此默契。
其實,從台灣軍工產業的「大腦」,也就是中科院的動向來看,也可感受到台灣軍備自製能量的「快速解封」。據中科院近年績效評鑑報告,在「不對稱戰力」、「基本戰力」、「核心研發」等三大研發重心的執行件數明顯躍升,從2017年的16件,到2020、2021年均達30件。同時,中科院也自2018年躋身SIPRI編制的「全球一○○大軍工企業」之列,近年排名快速竄升,且報告揭露的武器銷售額,也從2017年的8.4億美元,至2021年達到19.7億美元,4年猛升近135%。
「中科院其實就是另外一座護國神山。」蘇紫雲說,中科院航空所與海軍造船中心扮演建築師的角色,把各種需求納進來規畫;漢翔與台船、中信、龍德造船廠,做的是儎台,像是土木結構師,把設計完成;武器裝備則是來自中科院。他評論:「我們從A到Z都很完整,只要政策支持,很快就開花結果。」

嘉義縣縣長翁章梁率隊到歐洲參訪,見證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在法國與MoovinV公司簽屬航太暨無人機產業戰略合作備忘錄。(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國艦國造行之有年
三大造船廠皆具能力
台灣造船業發展至今逾半世紀,軍方人士指出,在70至90年代,海軍便先後執行多項「國艦國造」計畫,但皆受制於國防預算與政治因素,直至1991年才完成飛彈巡防艦成功艦。
當時,多數造艦計畫都是由中國造船公司(民營化後改稱台船)承建,1990年後,民營造船廠積極轉型,逐漸從漁船、工作船擴展到艦艇。目前在資本市場火紅的三家造船廠台船、中信及龍德,皆有建造艦艇的能力,中信接下不少大型巡防艇,龍德則是打造高效能艦艇沱江艦、塔江艦。

無人機屢建奇功
亞創中心造產業聚落
在市場熱議的軍工產業中,另一個焦點項目是軍用無人機。「俄烏戰爭中,面對全球軍事強國,烏克蘭能以懸殊比例作持久戰,關鍵之一就是無人機精準定位敵軍,屢建奇功。」嘉義縣縣長翁章梁這麼說。去年,位於嘉義縣的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簡稱亞創中心)正式啟用,翁章梁2月率團出訪歐洲,重頭戲之一,就是見證亞創中心在法國與MoovinV公司簽署航太暨無人機產業戰略合作備忘錄。
翁章梁指出,台灣無人機發展雖然較國外慢,但台灣從半導體到精密製造、新材料再至人工智慧都有良好基礎,結合5G、AI技術,非常適合發展無人機產業。他強調,亞創中心目前已有35家產官學研單位進駐,待聚落完成後,預期可帶動近50億元年產值、創造超過3千個工作機會。
這次也隨團赴歐的雷虎科技董事長陳冠如則表示,台灣具備發展無人機的完整技術條件,「唯一較缺乏的,就是實戰經驗。土耳其的無人機業者,就是因為距離戰場很近才能快速發展。」這句話,也點出實驗場域建置對無人機發展的重要性。
去年10月,雷虎獲經濟部「軍民通用無人機能量籌建計畫」支持,發展軍民通用T400中大型尖端長程長滯空無人直升機,公司擬以兩年半研發。今年9月的台北國際航太展上,這款無人直升機原型,以及中科院研發、經緯航太產製的第二代銳鳶無人機,或許就會亮相。
軍民通用,確實是軍工產業最重要的延伸商機,「各國都堅持軍事投資有相當的自製比率,為什麼?」蘇紫雲說,國防需求可以明確帶動經濟效益,「例如瑞典研發『獅鷲』戰機,投入七七○億瑞典克朗,產生的經濟效益則為3500億克朗,經濟效果超過4.5倍。」
他點名,包含軍用AI、軍規5G、無人機等,台灣至少在11個軍民兩用產業領域有快速介入機會。據其推算,這些產業在未來數年的整體年均市場規模將達1425億美元以上。
不過,「國防經濟要持續發展,政策必須要有穩定性,不能再重複當年IDF戰機採購砍半,導致人才流失的悲劇。」此外,他也建議相關採購法應該要調整,「這是一個風險投資,應該可以承受更多的研發失敗。」
挪威主權基金入股、國防預算猛增、火車頭中科院能量釋放,軍工產業紅得有理,但從台灣國防工業發展歷程來看,國家政策的一致延續,將是軍工產業火力能否綿延擴大的關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