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這個對「自我提升」癡迷的時代裡,很容易能找到一個改變自身習慣的理由。但一個成功的轉變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一樣,不一定會因其轉變而成功,在他人成功的例子不一定對自己就有效。在進行徹底轉變前,可詢問自己以下的5個問題,來檢測此改變的必要性。
文/SmartM/李威翰
圖片來源:Pixabay
1. 我的最終目標為何?
當作家Daniel Dowling成為全職的自由作家時,他意識到,讓自身的體力來決定他將要做多少工作,這已經是不夠的了。他需要以另一種方式去進行,讓他的工作流程決定他的體力。Dowling實行了一系列的改變,從早上起床後的第一件事開始,每隔30到45分鐘離開辦公桌。在開始工作前進食有著健康脂肪及蛋白質的早餐。在過去,Dowling會在空腹的情況下進行工作,他發現這樣的情況經常會令他暈眩。
這些都是實質性的變化,但Dowling有個明確的最終目標,即是要保持大腦的敏銳度,以便他可長時間進行工作。若沒有明確的目標,他將無法堅持如此久。若尚未知道為什麼要做出改變,那將很有可能會更快放棄,而不是至始至終的堅持改變。
2. 哪個生活環節對我現在的生活不管用?
有時社會會在沒有任何正當理由的情況下隨意告訴你什麼是「好的」。對於剛起步要進行改變的人來說,閱讀許多高階主管的晨間例行公事,可能會讓你覺得你需要成為一位成功的早起人士,但事實上是錯誤的。若工作是早上7點開始,卻將鬧鐘調在早上5點,是完全沒有意義的。Bulletproof的執行長Dave Asprey表示,早上10點開始工作並不代表你的工作效率差,不管你在成長過程中是聽到什麼,但事實上就是人人皆不同。當然,若你的老闆已經指示你提前到辦公室的話,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若無上述情況,應堅持讓自身成為最具有生產力的人。
3. 什麼樣的改變將會對我產生最多效益?
例行公事的小改變可能難以維持,尤其是當這些變化是涉及不做某些事的時候。假設目前的夜間活動是涉及滑手機,並在睡前嘗試避免使用手機。這很可能在實施時這種改變時遇到更多麻煩。
根據心理學與行銷的教授Art Markman表示,對人類來說,不幸地,養成習慣的大腦機制是無法學會不做任何的事情。引入正向的行為取代想改變的習慣將會要來得容易許多。
4. 我願意為這個轉變付出多少代價?
當開始改變習慣時,有可能會堅持不讓工作、旅行或特殊場合干擾到目標。但應面對現實,在某種程度上干擾是勢必存在的。除了清楚了解原因外,誠實地對待承諾及考量機會成本是相當重要的。
根據Laura Vanderkam表示,成功的常規變革人士會使這些習慣成為組織他們生活的一部份。Vanderkam的父親是一位宗教學的教授,每天會閱讀希伯來文30分鐘,同時會享用他每日的第一杯咖啡,這樣的習慣已持續了39年。
5. 什麼形式的轉變會使我有所不同呢?
職涯諮詢Susan Bond每日都有瑜珈練習的目標。但計畫排程而無法天天進行瑜珈。因而她改變了計畫的實行形式,每當有空閒時間時便會做瑜伽,而非是留出時間來做瑜伽,通過日曆來標記她完成的當日練習,進而發現她練習的樂趣。她表示,每天只需要4分鐘就能幫助我挖掘改變小習慣的動力,這並非是試圖克服自身的完美主義,只是要堅持每日定期地實行。
Bond以一種適合自身個性及目標的方式設計自身的習慣改變。就如同釐清改變的原因一樣,釐清當涉及到日常改變時,制定改變的形式也是同等重要的。
延伸閱讀:新書搶先看》知道目標在哪,才不會瞎忙
參考資料:fastcompa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