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七年,一位科學家發表「猴子、香蕉、噴水」實驗,證明猴子行為能被「習慣」制約,一名老千也利用「習慣」在賭城大撈一票。不經思考的結果,就等著「撞牆」吧。
我們的腦中有什麼?有一片牆,而且是透明的牆,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它站在那裡,擋住我們通往創意之路!
蜜蜂與蒼蠅哪個腦子多?
在實驗室拿一個廣口瓶,瓶底朝向陽光。蜜蜂會朝陽光面直直飛去,撞到瓶底,牠就再飛一次、再撞一次……,這樣重複到力盡而死,沒有一隻例外。蒼蠅一樣會先朝瓶底飛,撞到、再飛,最後會飛出瓶口。是蒼蠅比蜜蜂聰明?因為牠是「亂飛」,基本上不用腦,東邊不行,就試西邊。而蜜蜂堅信朝陽光才是正確,反而受困在瓶子裡。
這個實驗不是告訴我們,笨比聰明活得久,而是顯示蜜蜂的行為被原來的習慣制約,而這個制約、這個習慣,就是我們腦中那片透明的牆。
「猴子、香蕉、噴水」的實驗,證明了動物的習慣與制約能很快建立,讓行為不經思考,也阻礙創意的發展。(插畫/李俊建)
習慣一旦養成 猴子全被制約
好,再看另一個跟人接近的例子。一九六七年,科學家高登.史戴森(Gordon R. Stephenson)發表「猴子、香蕉、噴水」實驗。
實驗一,五隻猴子關在一個籠子裡。有一根香蕉吊掛在天花板上,香蕉的下方有一個梯子。當一隻猴子爬上梯子,研究人員用冰水柱噴那隻猴子,同時也噴其他四隻猴子。接著,當另一隻猴子爬上梯子,也用同樣的方法。這樣重複好幾次,籠子裡的五隻猴子,沒有一隻敢爬梯子了。
實驗二,當五隻猴子都從「實驗一」學到教訓後,研究人員把一隻猴子放出去,換一隻完全不知道狀況的猴子進去。新來的猴子,看到香蕉準備爬梯子。這時,四隻猴子衝向前,把牠打一頓。被打的新猴子學到,不可以靠近梯子。但牠完全不知道為什麼不可以?
接著,這個方法重複了四次,籠子裡剩一隻參與「實驗一」的猴子,和四隻沒有被水柱噴過,但都因為想拿香蕉而被打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