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精明幹練的股市作手也會做出愚蠢的財務決策?為什麼有錢人投資房地產屢戰屢敗?為什麼散戶老是看不清楚股票價格的波動?
他們的盲點很簡單,就是被「貨幣幻覺」給模糊了焦點!
我們相信讀者都跟這群隊員一樣頭腦清楚,所以很討厭體育播報員硬要說運動員付出了超過百分之百的努力。雖然在這個例子中,你清楚知道不可能有一一○%的努力,但有些數學上的問題常會讓我們不知所措。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以理財角度,幫你釐清數盲的影響何在,並教你如何避開不良後果。首先,人們常會假裝沒注意到通貨膨脹,而這跟心理現象「貨幣幻覺」有關。
你是不是也不確定誰的成交價格最好,甚至也許不太想要去弄清楚?心理學家艾德華.夏佛在幾年前曾做過一項研究,他請受試者評估情境中的三個成交價,並在考量整體經濟表現的前提下,將三個人做排序。結果非常有趣,大多數的受試者都將保羅(當平均物價上漲二五%時,獲利二三%)排在第一、彼得(當平均物價下跌二五%時,損失二三%)排最後。之所以說這樣的結論很有趣,是因為大多數人都錯了。
事實上,彼得的狀況是比較好的,因為他是唯一有賺錢的人。若考慮通膨的話,彼得的購買力還上升了二%,而保羅則下降二%。
「貨幣幻覺」的陷阱
但因為受試者沒有仔細去分辨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所以掉進了被行為經濟學家稱為「貨幣幻覺」的陷阱裡。基於以下這些原因,這樣的反應是可以理解的:第一,若要考慮到通膨就必須牽扯到算術的應用,但算術對許多人來說很麻煩,他們也不願意真的去計算。
第二,人們常會低估或甚至忽略那些不大的數字。雖然這樣說很失禮,但有許多我們認識的人也經常忽略通膨對理財的影響;無論是以長期或短期來看,這樣的狀況勢必會產生不良的後果。
現在,我們只要從三個方向來看就好。
第一,「貨幣幻覺」之所以危險,是因為你會低估自己未來所需要用到的錢。由於股市起伏不定,因此許多人會願意放棄較高的獲利,轉而追求絕對安全保險的政府公債。不過,加入通貨膨脹之後,情況就完全改變了。
你想想,假設以通膨平均每年上升四%來計算,二十年後經過換算,花了一萬美元投資年利潤一○%股票的人還會有相當於三萬兩千美元的購買力。但是反觀投資美國國債(年利率六%)的人,他的購買力就會低於一萬五千美元。這就是所謂的保守投資諷刺的地方:面對通貨膨脹可能還比面對股市波動的風險高。
誤解歷史金融現象
另一個「貨幣幻覺」愛用的把戲,就是錯誤解釋歷史上的金融現象;你只要想想房地產就很清楚了。一直以來,買房子的人都秉持一個信念:房屋只會不斷增值,而房地產是人們最好的一種投資。然而大部分人都忘記或忽略了一個事實:當時通貨膨脹正急速上升,所有物品的價格也都急遽猛漲,所以房價上漲一點也不足為奇。只要觀察近期內房市泡沫化導致全球經濟和股市陷入的恐慌,你就可以了解這個道理。
最後一個有關「貨幣幻覺」的例子是要說明,通貨膨脹可能會以各種形式使我們做出愚蠢或不理智的行為。無論職業還是業餘,大多數的投資人都還沒有調整好他們面對價格震盪的心態。也就是說,一九八七年道瓊工業指數的震盪幅度若為兩百點的話,就等同於股價漲跌幅度為一○%;但在股票指數將近九千點的今日,同樣是兩百點的震幅,股價漲跌幅卻不到二%。
但受到「貨幣幻覺」影響,人們只會注意到表面上股價的改變,卻忽略較具實質意義的百分比變化;再加上同樣被「貨幣幻覺」眩惑的媒體鼓舞,投資人常會做出一連串不理智或不適當的反應。我們稍後會探討這樣的連鎖效應,但「貨幣幻覺」的確是市場心理學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摘自第四章,楊卓翰整理)
行為經濟學:誰說有錢人一定會理財?
作者︰湯瑪斯.季洛維奇、蓋瑞.貝斯基
季洛維奇為史丹福大學博士、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也是行為財務領域(或稱「心理經濟學」)方面的重要專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日常決策和人類判斷的謬誤,研究心得曾多次發表於心理學專業期刊;貝斯基現任《ESPN》雜誌的主編且擁有數本著作,他經常巡迴全球演講,向商業或消費者團體介紹有關決策歷程的心理學。
譯者:羅敏學
出版:寶鼎(2010年12月)
為什麼投資就是不理性?
作者︰麥可.薛默
譯者︰劉真如
出版:大是文化
內文簡介︰本書探討一切經濟行為內心真正看法,使人類的經濟生活變成科學,揭開人類種種經濟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想成為更理性的投資人,本書能讓你深受啟發。
金融心理學:驅動股市的真正力量
作者︰拉斯.特維德
譯者︰方耀
出版︰財信出版
內文簡介︰心理因素會影響股市的波動,本書完整揭示市場心理驅動金融行情的變化過程,並對許多金融市場基本現象提出解釋。我們將在書中反覆看到心理機制不斷出場,和金融交易的存在時間一樣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