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練習』還是『天賦』?」
這是《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在書中給讀者的第一個提問。
文 / 經理人月刊 陳書榕
當我們仰望在各領域中的天才,認為他們的成就來自天賦,並把天賦視為遺傳;回過頭來看,更為自己平凡無奇的成就感到灰心。我們認為這群人擁有上天贈予的禮物,他們天生不同,只需要一些學習與磨練,可以很快實現或發揮他們的潛能。
但真的是這樣嗎?艾瑞克森為了這個提問,投入 30 年時間,最終在 2016 年出版了這本書,顛覆所有人對於「天賦」與「學習」的認知。
他指出,從前我們把因果關係搞錯了,其實每個人擁有的「天賦」相差無幾,真正讓眾人產生關鍵差距的原因,在於有沒有精準規畫學習方法。
大腦就像肌肉,找對方法就可以強化它
艾瑞克森指出,其實每個人都有的天賦,就是大腦的適應力,只要你找到對的方法,就可以像在鍛鍊身體肌肉一樣,逐步強化它、讓它的功能可以發揮得更好。
或許這樣說有些抽象,艾瑞克森以視障人士為例,研究人員發現,當視障受試者以指尖掃過盲文字的凸點閱讀,他們腦中正在運作的部位就是視覺皮質;但一般視覺正常的人士的視覺皮質,會對從雙眼、而不是指尖輸入的訊息有所反應。
這個研究的意義在於,大腦區域的功能與結構並非固定,會因外在應用法的不同,或刻意訓練而產生重新設定的改變。意即,大腦適應力是可以被自己所控制的,差別在於你有沒有掌握方法。
過去,我們相信「智慧」多寡是成就高低的關鍵因素,但他透過實驗、研究與觀察,提出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觀點:「練習」才是成功與否的最重要關鍵。尤其拜科技所賜,社會、工作環境翻新速度更快,過去單靠專精於單一領域的能力,已經無法長久存活,唯有不斷隨著時代演進學習、精通、再學習,才有可能持續站在浪潮上。艾瑞克森認為,現在的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練習人」時代。
知道了練習的重要性,但學習道路的阻礙可不少,即便知道對的學習法則,仍然有可能被自己的心態與慣性打敗。
持續學習的兩大阻礙:「心態」與「惰性」
我們在《刻意練習》法則的前後,加入了兩本重要的經典書籍,分別是《心態致勝》與《恆毅力》,它們擁有同樣扎實的學理基礎。前者負責打敗你時常掛在嘴邊的心魔,例如「我做不到」「我這樣就已經夠好了」「我怎麼樣也追趕不上他們」,透過揭露 8 種最常見的困境與迷思,讓你可以在學習之前就先調整好心態,激勵自己從現在開始改變。
後者協助你了解半途而廢的原因,趕跑像是「下次吧」「今天沒空明天再說」「沒看到效果,乾脆別練了」的藉口,讓你能在練習的道路上持之以恆。畢竟,訓練得來的認知和身體上的改變需要努力維持,一旦停止練習,就會隨之消失。就像運動員一旦停止練習,他的肢體能量和耐力就會銳減,你的大腦也是一樣。
一如艾瑞克森所言,人之所以停止學習、不再進步,不是因為達到天生能力的極限,而是因為某些原因不再練習,或是從未開始踏上練習之路。
「如果這套練習方法可以被廣泛應用⋯⋯,」艾瑞克森在書末試想一個情境,當某些領域有 50% 的人,能將技巧琢磨到今日前 5% 的人才有的成就,那對醫療、科學、教育的貢獻會有多了不起的影響。
或許我們可以將這個理想同步套用在自己身上,當所有人都能夠持續、反覆地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裡,從事刻苦的精準學習,終究有一天,我們有機會能夠成就偉大的自己與時代。
別讓你的努力白費,刻意練習關鍵 3 部曲
從平凡到卓越,不只要靠努力練習,重要的是「精準」「正確」的練習,發現自己的弱點,持續補強。我們先從 3 個小測驗,分別剖析個人心態、練習法與恆毅力,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優缺點,再根據這個測驗結果,挑選你需要的內容學習,讓練習更有效率。
(全文未完,閱讀全文請點此)
延伸閱讀 /
你對成功的定義,不需要參考別人!從「心理學」破解成功迷思
為什麼你這麼忙,卻仍離理想生活那麼遠?多數人都忽略的事
6 種常見工作者,你是哪一種?用職涯六宮格重寫你的未來!
圖片來源 /《經理人月刊》2018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