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美股 行事曆 年金 00891 房地產

每月新職缺比你想像中的還多

每月新職缺比你想像中的還多

2018-01-05 14:19

就是這樣,不管你遇到任何情況,不論你覺得多麼崩潰、在強大力量的宰制下多麼脆弱無力,別忘了,有些部份是你可以掌控的,或許只有二%,或五%,但誰知道呢?總歸有辦法的,絕對有你力所能及的部份。而且,往往只要改變那一小部份,就可以扭轉整個局面。

二○○八年後,求職的本質仍未改變

 

對,我知道這句話和第一章相互矛盾。但事實就是這樣。兩件事都對:求職在二○○八年後大幅改變,但與此同時,其實又沒有太大的變化。

 

為什麼兩句看似衝突的話都是對的?關鍵在於本質和表面形式之間的差異。

 

表面看來,求職的行為和形式似乎一直劇烈改變,就像第一章和第二章說的那樣。這是因為任何時代的求職行為都依賴當代科技,當新的科技崛起(想想電腦,想想網路,想想智慧型手機,想想數位履歷,想想物聯網),求職行為也隨之改變。但這只是表面。

 

在所有表面的變動底下,求職的本質從未真正改變。求職和人類的天性有關,本質其實很接近我們稱為「約會」的人類活動。兩種活動都是在反覆考慮:「你中意我嗎?」和「我中意你嗎?」如果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就進展到下一步:「想定下來試試看嗎?」

 

約會和求職皆是如此。所以,如果觀察本質而非形式,會發現多年來,求職從未改變。

 

第一個問題:「你中意我嗎?」在求職面試的意義是:「嘿,這位老闆,你想雇一個人做這份工作,這個人還要和你跟其他同事處得來。那你覺得選我怎麼樣?」

 

第二個問題:「我中意你嗎?」在求職面試的意義是:「你會不會給我能夠充分發揮能

 

力與效率的工作環境?讓我覺得自己有用、有成就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

 

這兩個問題同等重要,也都該問。但是第二個問題更需要強調,應該大字寫出來再加畫底線,因為求職的時候,我們往往會以為所有決定權都在雇主手上,認為他們才有資格問問題,我們求職者沒有權力提出問題||起碼有些老鳥是這麼宣稱的。

 

但是,仔細想一分鐘,思考為何世界上存在「辭職」這個詞彙,為何有人可以說:「我不幹了!」你會恍然明白,求職和工作這回事,始終是求職者或勞工捫心自問:「我中意你嗎?」萬一你發現「其實我沒那麼喜歡這份工作」或「我實在很討厭這裡」,就會走向辭職的結局。

 

你真正要做的重大抉擇是,要花三年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現在就知道答案──只透過求職(尤其是面試)流程,就弄清楚自己喜不喜歡?

 

求職其實是一段對話的過程,這是雙向對話,你的意見和雇主的意見同等重要。這個本質從未改變,以後也不會改變。

 

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無力

 

如果你現在沒有工作、正在找工作,確實很有理由覺得自己正在對抗龐大勢力,情勢險惡,毫無希望。你可能屢戰屢敗,媒體上永遠是壞消息,說二○○八年以後多少人失業。但是,不要絕望。在當今世界,就算到處都是壞消息和難以對抗的龐大勢力,你的力量還是比自己所想的更大,這份力量未必聲勢驚人,但已經很夠了。我想告訴你一個故事。

 

幾年前,我做很多諮商工作,不只限於求職方面,有位朋友問我願不願意見一個他認識的人。那人名叫瑪莉,患有一種叫多發性硬化症的免疫疾病,看遍各種醫生:神經科、身心科、內科,你想得到的科都看了,醫生全表示束手無策。我朋友說:「你願意和她見個面嗎?」我回答:「當然,但我不確定我能幫到什麼。」

 

隔天我朋友帶她來,她動作僵硬地走上我家門前的步道,進屋,坐下。閒聊幾句之後,我切入主題,問她:「瑪莉,什麼是多發性硬化症?」

 

「我不知道。」她說話的聲音單調麻木。

 

「那好,」我接話,「我和你一樣,我也不知道多發性硬化症是什麼。但我有一個想法。

 

我認為不管這種病是什麼,它有很大比例會超出妳的掌控,讓妳無能為力。但這個比例不會是百分之百,會有一小部份是妳可以控制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二或是五。我們可以往那個方向努力。妳想不想試試看?」她說想。接下來幾週,她的病情逐漸好轉,最後終於擺脫所有症狀(這種病常是一陣一陣地來,不過她這次很長一段時間未再發作)。現在,她肢體不再僵硬,正在紐約當模特兒。

 

就是這樣,不管你遇到任何情況,不論你覺得多麼崩潰、在強大力量的宰制下多麼脆弱無力,別忘了,有些部份是你可以掌控的,或許只有二%,或五%,但誰知道呢?總歸有辦法的,絕對有你力所能及的部份。而且,往往只要改變那一小部份,就可以扭轉整個局面。

 

也許不像瑪莉的故事那麼戲劇化,但一定有所轉變。

 

你在求職的時候也並非完全使不上力。或許雇主在整個求職過程中,確實掌握龐大的權力,但是遊戲規則也不是他們說了算。

 

這件事同樣不會隨時間改變。

 

當然,你可能會說:「或許以前是這樣,但是現在是非常時期。就算二○○八年的金融風暴已經過去很久,薪水好的工作還是很難找,我沒資格東挑西揀,職缺已經夠少了。」

 

這種想法到底是從哪裡出現的?媒體,就是媒體。每個月,美國都會出兩份報告,統整就業市場現況。通常會有一份是好消息,一份是壞消息。事實上,兩份報告都是美國聯邦政府發佈的,出自同一個政府單位(勞動統計局),媒體卻總是只選擇其中一份報告加以報導、分析、哀嘆──壞的那份。

 

這份報告在每月第一個周五發佈,少有例外,大眾通常稱之為「最新失業率統計」,不過確切來說應該把它當成「美國在職勞動力規模淨差」;正式名稱則是︿當期人口調查﹀(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拿一個典型月份來看,比如二○一六年三月,報告顯示就業市場僅新增二十一萬五千個新職缺,與此同時,卻有兩千一百四十二萬五千人需要工作,其中七百九十六萬六千人是失業人口,其他則是在就業市場邊緣掙扎的沮喪勞工,有些是非自願從事兼職,但想要全職工作。這就是壞消息。

 

不過,相同的政府單位也會發佈另一份報告,和壞消息相隔兩個月。這份報告叫︿職缺與勞動力流動調查﹀(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其中說,同樣在二○一六年三月,五百三十萬人找到新工作,到該月結束時,尚有另外五百八十萬個職缺仍未找到人填補。

 

你算算看就知道(好啦,是我幫你算):光是在二○一六年三月,美國就有超過一千萬個職缺。而且這是一般的狀況,每個月都這麼多。

 

所以到底發生什麼事?怎麼兩份報告差這麼多?這個嘛,我舉一個數字比較小的例子給你看。

 

假設我開服飾店,你走進來拜訪我,基於好玩數了數店裡有幾件衣服,知道我有一百件,然後你就走了,一個月都沒來找我。一個月後你再來,又數了數我店裡有幾件衣服,是九十五件。於是你對我說:「哇,你一個月才賣了五件,好慘。」

 

「不是,」我微笑,「那是因為我把庫存補到架上了。」

 

你就問:「你補了幾件?」我說:「五十件。」

 

你停下來算數學:一百加五十減去九十五。「噢,所以你上個月賣出五十五件衣服。」

 

我回答:「沒錯。」

 

五件和五十五件。如果你想知道我店裡衣服數量在這個月的「淨差」,就會得到第一個數字;但是如果你想知道我店裡衣服真正的變動數量,就會得到另一個差很多的數字。

 

美國政府兩份報告數字不同也是這個道理,但不是五件和五十五件的差異,而是二十一萬五千個職缺和超過一千萬個職缺的差異。

 

當然,如果我們正在失業中,內心的困惑會是:「要是每個月都有八百萬到一千萬個職缺,為什麼我一個工作都找不到?」這就是本書接下來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為止的小結

 

◇ 求職不是科學,而是一門藝術。有些求職者直覺敏銳,天生知道該怎麼做。我們其他人就比較辛苦一點,不過所幸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人可以協助你,像是職涯顧問、求職教練等可以提供建議,線上或面談服務都有。

 

◇ 求職一直很難以捉摸。有時這令人沮喪,因為永遠弄不清楚為什麼有時成功,有時失敗。

 

◇ 找工作或換跑道的方法沒有什麼「絕對錯誤」。任何一種方法,只要天時地利人和都可能成功,求職技巧的差別只在成功的可能性多寡。不過,最好還是瞭解一下哪些方法比較容易成功(參見第六章)。

 

◇ 找工作或換跑道的方法也沒有什麼「絕對正確」。每一種方法都可能碰不到天時地利人和,導致完全不管用。再次重申,求職技巧的差別只在成功的可能性多寡。前文提過,瞭解什麼方法的成功機會較大很重要,畢竟找工作需要靠點運氣。

 

◇ 最好把求職活動當成全職工作,全心投入。如果你沒找到工作,就必須增加投入求職活動的時間。假如你想盡可能節省花在這件事上的時間,也是可以先試試看,但要是行不通,勢必得投資更多的時間。

 

延伸閱讀

團隊成員工作不力,讓我常常背黑鍋,這到底是誰的問題?
團隊成員工作不力,讓我常常背黑鍋,這到底是誰的問題?

2018-01-05

加班時數影響健康 上班族工作過勞易暈眩
加班時數影響健康 上班族工作過勞易暈眩

2017-12-28

轉職必看!人力銀行以外 你還可以透過這些管道找工作
轉職必看!人力銀行以外 你還可以透過這些管道找工作

2017-12-19

你的下一份工作在哪裡?
你的下一份工作在哪裡?

2017-12-18

薪水不夠用?網友:工作簡單就別抱怨收入低
薪水不夠用?網友:工作簡單就別抱怨收入低

20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