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們的人生不如別人的時候,總會下意識的給自己找理由。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從一個小小的習慣開始拉開的。無論是當時的考試成績,亦或更大格局的未來。
我清楚的記得,從初二起,我的英語成績是怎麼一步步滑落的。我學英語起步很早,大概是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的,除了在學校裡上課,還上了補習班。因此,在初二之前,我的英語成績一直還是不錯的。雖然四年級轉學,因為教材不統一落後了一段時間,但在老師和當時最流行的鸚鵡鳥牌複讀機的幫助下,我的英文成績依然是班上最好的。
初中老師要求我們背每篇課文,但到了初二的時候,課本的文章越來越長,我就懶得背了,也就是多讀幾遍的水準。那時候老師也沒有特別嚴格的查,而在我看來,背課文是那麼的無厘頭和可笑,加上我越來越喜歡自由奔放,不拘小節,不苛求語法的外教口語課,就更加不願意背課文,也不怎麼認真聽英語課,於是原來扎實的英語基礎一點點開始瓦解。
我所不知道的是,對於剛剛學外語的小孩來講,背課文是最好形成語感的方法,就好像背唐詩宋詞一樣,並不在於運用,而是形成對文字語言的感覺。現在回憶起來,我能脫口而出好多文言古辭,但對於英文,這麼多年就記得一句「lift the basket onto the truck」,其他的就什麼都不記得了。
漸漸的,我的英語成績出現了問題。嚴格的語法我分不清了,閱讀理解也開始發生混亂,連最起碼的選擇填空,也開始模糊的覺得好像哪個都行。成績下降,就開始做無數的習題,但所發生的問題都是一模一樣的混亂和模糊。不能說我不會,也不能說我會,但就是不斷出錯,成績平平。
那時候我的前桌是一個很乖巧的女孩,她從初一開始就認認真真的背課文,直到中考後我們分開。她的媽媽在她初三的時候從國外回來,那一年,她的英語成績突飛猛進,中考英文得了滿分一百五十分,而我只有一百二十多分,我甚至還拼寫錯了一個簡單的單詞。
後來,前桌女孩高中上了全省排名第一的學校,我只上了全省排名第三的高中。再後來,她出國上了名校讀大學,碩士和博士又上了更有名的學校。而我,高中英文提升了難度之後,對問題的感覺更加模糊。初中都懶得背課文,高中更沒時間和興趣,英文開始成為我一門表現平平的科目。再後來,我不得不在校園裡,起早貪黑的惡補,熬了那麼多夜,下了那麼多的工夫,最後也只是比同班同學好,但仍沒有成為我的優勢科目,勉強能找工作、面試、開英文會議而已,再高級點,比如英文對話超過兩小時就不行了。
那時候我總說,前桌女孩英文成績好,是因為她有個英語很好的媽媽,能當二十四小時隨身老師。可直到今天我心裡都很深刻的記得,我是如何開始偷懶,如何開始一點點懈怠,如何開始在別人背課文的時候竊喜自己不用那麼苦。
我不能說我和前桌女孩在成績和人生上的差異就是從背課文開始的,也不能說我們兩個如今的生活誰好誰壞,但這件小事一直提醒著我,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是從一個小小的習慣開始拉開的。無論是當時的考試成績,亦或更大格局的未來。
綜觀自己的整個學習生涯,甚至人生,也都充滿了這種偷懶和得過且過,這並不是單單出現在英語課上的偶然,所有的偶然其實就是自己人生的必然。比如我除了數學其他學科也都學得不好不壞,不精通也不透徹,文史類需要背會的也都背得挑肥揀瘦,而現在生活中的我也總是差不多就行的態度,就算有能力過精緻優雅的生活,也依然毛毛躁躁的把家裡搞得一團糟。
每當我們的人生不如別人的時候,總會下意識的給自己找理由。比如別人有好爹好媽好家庭,別人有錢有勢有好老公,別人有好老闆好公司好待遇,總覺得自己扎實都沒有才造成當下的窘境。其實,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落後於別人的,自己心裡特別清楚,無非是從生活中一點點的差距開始。
比如我的朋友中有晨起團,早晨五點就起床開始晨跑,一年後就可以參加馬拉松比賽得個小獎;有讀書團,一年能讀近百本書;有寫作團,每天更新五千字,一個月寫成了一本小說衝上豆瓣閱讀首頁。我的晚上在刷手機跟代購聊天買貨中度過,想讀書只能在凌晨一兩點,筋疲力盡得更別提早起晨跑了,寫作能一周更新一篇一千字就覺得完成了一件大事。當然,你也可以安慰自己說,人與人之間沒有可比性,沒必要跟別人攀比,可關鍵是,當你不由自主的看到別人比自己優秀,比來比去自己還是這樣怎麼辦?
回過頭來想,如果我媽媽也是個精通外語的人,或者隨便精通哪門學科,我就一定能在這科上得滿分嗎?顯然不會,因為我一開始就不是個扎實學習的人,外力再好又能怎樣呢?也就是俗話「爛泥糊不上牆」的意思。
我有位前輩有一個習慣,每天早晨讀報紙三十分鐘,每天在地鐵上讀一本雜誌或者粗讀一本書。其實都是粗粗看過,並不精讀。我們當時都嘲笑他,現在誰還讀報紙啊。但當真正工作、與客戶開會溝通的時候才會覺得,人家黨政經濟管理隨口就來,客戶對他的指導意見心服口服,我們這種天天看八卦論壇的,天天在臉書上逛啊逛,彷彿什麼潮流全知道的人,都跟傻子一樣客戶說什麼就是什麼,有時候自己掉進自己挖的坑裡才後知後覺。
仔細想想,其實我們都知道,自己是怎麼一步步落後於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