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內向媽媽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內向媽媽如何「教出」外向孩子?

2017-12-21 14:41

「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我自己做得到嗎?」

我工作時曾做過一個性格評估,測試結果顯示我是內向型性格,當時和我一起工作幾年的同事都跌破眼鏡,他們覺得平時完全看不出來我是內向型性格。但我自己清楚,從小到大我都是個內向害羞的孩子,只不過出社會工作後,我學會使用一些社交技巧來保證自己的性格不會成為職業生涯的缺點。因此,在業務方面我可以滔滔不絕,但我絕對不是喜歡和人閑聊或者和陌生人「自來熟」的人,很多時候我更喜歡一個人待著。

 

即使到現在,我還是一個慢熱內向的人。這是我與生俱來的性格,是輕易改變不了的。能夠改變的,只是我學會很多技巧,以免讓自己的性格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小D的性格很像我,她在家能和我們嘰裡呱啦地說個不停,但只要出門,就不再說話,更不要說見人打招呼這些基本的禮儀了。我因為清楚自己的性格,所以也特別理解小D。但我總覺得小孩子的性格可塑性很強,與其讓小D長大後像我一樣經歷一次次自我改造,不如現在趁早幫她改進。我向小D的兒科醫生和認知老師談了這個想法,她們不約而同地建議我多帶她出去,說多見人就能改善。

 

於是,我只要出門,就不斷地提醒小D要叫人,要打招呼。每天無論是帶她去超市見到收銀員,還是走進大樓見到鄰居,或者是去公園見到其他孩子,我都對小D說:「Say hi.」(說「你好」。)沒想到,這兩個單詞不僅沒在小D身上產生任何神奇的作用,反而讓小D有些反感了。

 

我清楚地看到,每次遇到人,還沒等到我開口,她已經把臉轉過去,雙眼放空。她這是用肢體語言告訴我:我受夠了!

 

父母的身教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孩子每天都在看父母如何跟人打交道

 

某個週末的晚上,我在整理舊電腦,翻出很多以前旅遊的照片。我和老公都特別愛旅遊,曾有一年我們去了二十五個國家。我興致勃勃地拉著老公一起看這些照片,老公邊看邊說:「你記不記得我們每次旅行時總要吵一次架,而且每次都是因為相同的原因。」我怎麼會忘記呢?在旅途中每次需要問路時,老公總是覺得應該「鍛鍊」一下我內向的性格,他總是說:「你去吧,去問這個人。」可我真的不喜歡這麼做,但又不能承認,就找出各種理由來推脫。每次都會因此而誤事,這時我既氣自己的內向,又惱老公為什麼不自己去問,於是兩人就會吵起來。

 

想起這段經歷之後,我突然發現,我現在每天對小D做的事情就是在充當我老公當年的角色啊!小D的性格脾氣像我,如果她能夠說話,估計也會和我大吵一架吧。

 

第二天,我又帶著小D去超市買菜,結帳的時候小D又把臉轉過去了。以前每次到櫃檯結帳時,我跟收銀員的談話不會超過四句,每句不會超過三個單詞,基本上就是「Hi」「Yes」「Please」「Bye」這幾個詞。美國人其實天性挺愛聊天的,但估計他們聊天的欲望被我冷漠的表情和惜字如金的表現擋回去了,所以每次結帳的過程都快速而安靜。但那天,我第一次不再只說「Hi」,而是給了收銀員一個微笑,說:「How are you doing? Nice weather, isn’t it?」(你好嗎?今天天氣不錯哦)就這樣,我和收銀員「破冰」了。

 

她邊掃描我買的食物,邊和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了起來,一會兒抱怨最近藍莓價格又漲了,一會兒感嘆紐約的春天真美好,還說起社區新開的漢堡店味道不錯……等等。慢慢地,我發現小D把臉轉過來了,她睜大眼睛看著我們,看了好久。

 

之後,我見到鄰居不再只是點頭微笑,而是停下來介紹自己,誇他們的狗,並記住很多狗的名字,這樣下次見面時關於狗就有了不少聊天的話題(紐約人非常喜歡狗,聊寵物永遠不會出錯)。

 

後來,我們認識了2歲的米婭(Mia),她媽媽叫珍妮佛(Jennifer),住在97街;3歲的伊桑(Ethan)快過生日了,他的生日願望是當消防員;3歲半的阿曼達(Amanda)最喜歡《冰雪奇緣》裡的愛莎(Elsa)。我也慢慢地成了「孩子王」,每次到了公園,總有不少孩子過來和我說話,也給小D打招呼。

 

這些儘管不是我自然狀態下最喜歡做的事,但憑著之前學會的社交技能,我完全可以應付自如。就這樣,我再也沒要求小D打招呼,而是每天出門時,我見人就主動聊幾句,這樣的small talk(小對話)在紐約是很受歡迎的。大概過了八個月,有一天早晨,我們下樓時遇到門衛,那天我心裡想著事情,沒有停下來跟門衛打招呼,突然一聲奶聲奶氣的「Hi」打斷了我的思路—沒錯,竟然是小D第一次主動和人打招呼!我當時以為自己產生了幻覺,但定睛一看,分明就是小D揮舞著小手,臉上帶著微笑,在跟門衛打招呼。

 

從那天開始,發生了神奇的變化。小D進了電梯,就會對整個電梯的鄰居微笑說「Hi」,每個鄰居離開時,她都一一說「Bye Bye」。有時走在路上看到路人,她一高興也會揮舞手臂,大聲打招呼。

 

前幾個月開始,她出門在外見到有人咳嗽或打噴嚏都會說:「白酒!」當時我覺得很納悶:家裡沒人喝白酒,她怎麼知道這個詞兒的。直到有一天,有人回了她一句「謝謝」,我才意識到她是在說「Bless you」(祝福你),而這正是我經常對陌生人說的一句話。

 

如今,我們所住的整幢大樓都知道她名叫Dorothy,家門口超市的收銀員都知道她的年齡。見過她的人都說,她是個非常愛笑和友好的女孩。但誰都不曾想到,一年前的她曾是那樣的靦腆和害羞。

 

孩子不是教出來的,是被父母影響出來的;父母做好自己,孩子就能做好自己

 

總是聽到很多父母感慨:懂得很多育兒道理,卻還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其實,孩子真的不是教出來的,而是被父母影響出來的。你無數遍教育孩子的話,可能絲毫不起作用,但你每天在日常小事中的行為,卻對孩子有著深遠的意義。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育兒的道理呢?因為我們需要自我教育。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丟棄或遺落了很多最基本的道理,孩子的到來提醒我們要重新撿起這些道理,進而反思自己的行為。遇到孩子,我們才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你是否曾抱怨孩子不愛讀繪本?請想一想,你平時在家是不是總是在看電視和滑手機,只在給孩子讀繪本時裝出「很愛讀書」的樣子?你是否曾抱怨孩子脾氣暴躁?請想一想,你平時是不是和家人「一言不合」就把嗓門提高八度,看到孩子犯錯就大吼大叫?你是否曾抱怨孩子飲食習慣很差?請想一想,你平時是不是節食、暴飲暴食或喜歡挑食,卻總是讓孩子吃那些你自己根本不會吃但又很有營養的食物?

 

育兒道理都只是「術」的層面,而「道」的核心在於家長本身。如果沒有「道」的支撐,家長掌握再多的「術」也無濟於事。

 

大J特別提醒

 

下次當你想教育孩子時,不妨先停下來問問自己:「要求孩子做的事情,我自己做得到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你就要暫時停止教育孩子,先改變自己。如果自己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呢?孩子真的不用教,父母做好自己,他們就能做好自己。

延伸閱讀

從心底和父母擁抱
從心底和父母擁抱

2017-12-14

父母別成為阻礙孩子用自己雙腳站起來的那些「拐杖」
父母別成為阻礙孩子用自己雙腳站起來的那些「拐杖」

2017-09-30

孩子只是想跟父母一起同桌吃飯…
孩子只是想跟父母一起同桌吃飯…

2017-07-21

老師是孩子們遲來的父母親
老師是孩子們遲來的父母親

2017-05-04

勞保掛在職業工會好安心?媳婦1句話「婆媳退休金」全泡湯、年資消失…達人揭這2類人才能加保
勞保掛在職業工會好安心?媳婦1句話「婆媳退休金」全泡湯、年資消失…達人揭這2類人才能加保

202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