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制式教育下,凡事追求標準答案,這對網路世代的創業、創新往往構成障礙。有時候刻意讓自己慢一點長大,用小孩子未被受限的眼光看世界,反而創意無限。
創立社會企業之後,發現自己像個小孩,什麼都要重新學習。為了要進入複雜的商業環境,長期要站穩腳步,有一種速成法:學會資本市場的運作模式,包括組織架構、商業模式、行銷渠道等,迅速複製成功。畢竟資本主義已經運行了好一段時間,累積了不少公認的「標準答案」。
但是,如果預設了太多事情,反而可能會限制了公司在早期最寶貴的想像力與彈性。舉例來說,先前一個很有理念的社會企業,因為招募議題發生小小的公關事件。
他們沒有用傳統的公關方式,發出四平八穩的官方「企業聲明稿」,反而由共同創辦人以個人的立場在粉絲團,敘述前因後果,並且把心情和價值觀以感性的方式傳遞。
這在制式化的公關危機處理流程恐怕是一個大問題,充滿風險與不確定性。但對於品牌經營而言,卻是一個表現溫度與真誠的時刻,最後反而更能獲得網友的認同,甚至成為一個成功的行銷案例。能夠有這個結果超乎預期的結果,因為不用「不會犯錯」的樣板來處理。
台灣一直以來的教育,都「太正確了」,凡事都有標準答案。這對於傳統的代工模式可能是利大於弊,但對於現在網路世代的創業恐怕就適得其反了。
如果讓自己快速地被這個世界同化,也很容易就忘記自己的初衷,也喪失了思考、體驗「為什麼」的機會,被周邊的智者逼著擴大規模,倍速成長,快速複製,增加獲利,以期形成下一個有潛力(有錢力)的可投資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