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遇到目前職務的消失,以及新職務的興起,新技能與新職能的學習將是我們可預見的未來。
有一位年輕人百思不解為何會有外面的公司,三番兩次透過不同的管道一直與他連繫,希望他能加入團隊,而且介紹他的前同事並沒有實際與他在目前工作上共事過。 幾經探究,發現是他的工作態度以及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曾經被主管讚賞,而主管也會適時的在他人面前讚許,因此即使沒有與他共事過的人,也間接對他的工作態度與能力有所了解。
在當今科技與環境快速變化下,現在擁有的工作能力能否持續被需要,現在的技能可以被利用多久已是未知數。 你所擁有的技術能力已不足以當做評斷未來能力的標準,取而代之的是你的工作態度,以及有沒有足夠的彈性與韌性接受新事物的挑戰,學習新技能的能力。 也因此未來對於人才的要求,潛能已比職能來得重要。
在勞動人口快速老化,勞動市場即將很快面臨勞動力的不足,科技自動化與智能機器人的運用必然取代所需的勞動力,而這樣的有形與無形的人工智能,已悄悄的在我們身邊發生。 當我們憂慮機器人將搶了許多人飯碗的同時,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提升與跟進自己的技能, 讓自己仍能夠在未來被就業市場擁有立足之地。
(摘自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 https://www.mckinsey.com/mgi/overview)
麥肯錫在近期的報告中指出,2030年全球3.75億人口將面臨職業轉換,屆時將有8億人被機器人取代。 據統計全球有高達50%的工作,是可以被機器人取代的;有六成的工作職務,其中30%的工作量可以由機器來代勞。
這張圖顯示出愈是高度發展的國家,人工智能取代勞動力的比率愈高;較穩定環境的勞動力被取代性愈高,而變動性較高的勞動力較難以取代。 專業技術職、照護業者以及管理階層在未來的需求將會增加。
因此當我們在擔心未來自己的工作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自己的職務是否還會是未來的需求,自己的技能能否符合時代的變遷時。 我們應該讓自己擁有開放的心態,有更多的韌性與彈性來接受不同的變化與挑戰,以因應未來的新工作與職務再造。
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將遇到目前職務的消失,以及新職務的興起,新技能與新職能的學習將是我們可預見的未來。 當你願意並樂於在變動的環境中學習新事物,您已具備了擁抱未來的潛能。 只要我們不抗拒改變,給自己每天一點點的小進步小變化小學習,讓每天用最好的自己來面對每一天,這樣每天嶄新的自己將會是未來所需要的潛能人才。
前不久看的一部電影「解憂雜貨店」中有一段空白信紙的橋段鋪得極好,它說著「未來是一張白紙,可以讓我們自由揮灑」。 讓我們用接受改變的心態,將持續學習當作一種習慣,接受改變持續學習,擁抱可以任我們揮灑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