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愈來愈多人在實踐「少物生活」,但不少人誤解了少物的意思。近來在媒體上看到的「少物生活」範例,減少的都是眼前看得見的東西,實際上家裡的雜物還是很多。
舉例來說,當我們要丟掉舊電腦時,會刪除過去的資料,但那些資料並非真的從電腦中消失,只是我們「看不見」而已。因此,要丟掉舊電腦時,一定要取出硬碟,在硬碟上打洞再丟(交給專門業者回收)才能真正清除。
近年來流行的「少物生活」,都只是減少眼前的東西,這也讓我思考少物生活「並非真正過著空無一物的生活」。好比我們做菜時一定會用到瓦斯、電和自來水,每個人的家裡都有電器,所以一定要有電。瓦斯、電和自來水的背後存在著一個龐大的系統,這個系統是由許多人、物品和場所共同建立的。
換句話說,現代家庭裡的「簡潔廚房」並不是真的「簡潔」,廚房裡存在著龐大的維生管線,雖然看不見,但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網路也是同樣的道理,從提供服務的網站、網站經營公司與相關建築物。就連一支小巧方便的智慧型手機,背後也存在著研發團隊、資源、工廠、物流、人工、能源等種種環節,我們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就像「電腦裡的資料」一樣。
用來維持基本生活的「物品」真的很多,有人說「需要時再去超商買就好。」這樣的人不在家裡擺放清潔劑和面紙等民生必需品的庫存,所有東西都是用完後再去超商買。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樣的生活型態,就會發現那些用品的庫存雖然「不在家裡」,卻「放在超商裡」。
我們的生活仰賴許多看不見的事物,無論目的為何,如果你的「少物生活」是建立在「家裡不放東西就好」的觀念上,那不過是「擺放地點的不同」而已。一般人認為高齡族群比年輕世代更重視「物質」,事實上,這跟年紀和族群沒有太大關係,如果真要說各族群之間的差別,我想應該是年輕世代更擅長「『視線內』不放東西的技術」吧。
有時候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只是「不在家裡的視線範圍內多放東西」,久而久之就會發現「不用似乎也不影響生活」,有些人因此減少了洗髮精的用量,到最後甚至不用洗髮精洗頭。衣服也是同樣的道理,剛開始只是將「不穿的衣服放在看不見的地方」,後來發現「沒有那些衣服也可以」,最後演變成「用少量衣服也能維持生活」。
剛開始就像是在「練習用最少的東西過生活」,後來就發現自己真的不需要,就這點來看,就算是年輕世代只具備「『視線之內』不放東西的技術」也是有意義的。
到最後,「少物生活」必須從純粹只是「眼前沒有」的狀態,進化成「根本不需要」或「只需要少量也可以」的生活邁進,如此一來,就能避免過度使用資源與能源。當我們能真正做到只要少量物品就能滿足生活,面對各種問題和對未來的懸念也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