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姐今年參加了一個讀書會,前些天有了 一場對於讀書會未來運作的討論。 其中有一個議題頗令人玩味,剛好印證了之前阿姐在粉絲頁分享的一篇文章「幸福感來自於與人的互動」。
此讀書會需要參加者在讀書會之前,分組將討論的內容事先做出簡報檔,並於讀書會當天提出分享,但也因為是事前作業,大家少了當天互動交流的樂趣,於是好像是聚在一起但較少互動的一組人群,即使簡報內容深入且精緻,但卻似乎缺少了甚麼,阿姐想著就是少了些人與人互動的動能。
美國作家Ruth Whippman研究幸福與焦慮的關係,發現一般崇尚的反省、內觀與一定程度的孤獨是健康精神生活的組合部分。 然而研究顯示,擁有良好的社會關係是幸福生活最強大的依靠。
這恰恰說明了人類本來就是群居的動物,我們不盡然要藉由他人給予幸福感,內觀自省也是自我成長的必經之途。 在獨處下的自我追尋與成長固然可以擁有精神的喜悅,但與他人互動的幸福感卻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大家忙著藉由滑手機或平板獲取知識,與人交流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想想當我們處於實體互動而非虛擬互動的當下,是否該放下虛擬載具,好好的享受與人互動的真誠與真實的幸福感。 孤獨的自省之後,還是需走出自我領域,與人互動嗑牙吐槽,找到人與人之間互動的興味,感受你的幸福感。
良好的社會關係也就是與人的互動關係,是幸福的必要條件。
您今天與人互動了嗎? 您今天有感受到幸福感了嗎?
註記:
Ruth Whippman 紐約時報觀點: 幸福感源自於內心?其實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