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真正讓人感覺老態的原因,並不是容貌,而是一個人的心。
文/御姊愛
亞洲人恐怕是對年齡標準最苛刻的族群,在一次全球問卷調查中,有道題目問:「你覺得幾歲算老?」歐美受訪者的認老年齡多半落在至少五十歲,多數回答七十歲以上,也有人在開放作答處回答:「我從來不覺得自己老,雖然我已經八十三歲了。」相較之下,亞洲受訪者普遍回答三十歲、四十歲就覺得老。
台灣和日本有許多男性宣稱女人超過二十五歲就是「老妹」(也就是市場上開始沒那麼搶手的女性),條件之苛刻,將女性的黃金年齡限縮在成年後的七年之內,彷彿日後的五十年人生都已是可有可無的明日黃花,而二十五歲到三十五歲之間往往是許多女人最焦慮的十年,介於「變成老妹之後」與「成為乏人問津的高齡產婦女性」之前,彷彿每天都在跟青春和婚姻市場賽跑,於是女人們莫不積極塗抹各種進口保養品或以五花八門的微整形對抗地心引力,並且奮力為自己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座標:要不是找個不錯的人選嫁了,再不就是放棄婚姻,成為職場女強人,當一朵高嶺之花。
記得我二十四歲時曾經被一位三十幾歲、頗具社會地位的男士追求過,當時我婉拒了,他只輕輕地說了一句:「祝福妳找到一個好對象,否則二十八歲妳將會大哭,覺得自己一無所成。」這位男士所表達的,不只是他個人的意見,或許也多多少少反映了一整個社會對女人逐漸邁向(輕)熟齡的不友善。關於女人的二十八歲其實還有很多鄉野傳聞,例如職場裡的前輩也曾經跟我說過,「女人若在這個年紀還沒確定好自己的職涯,這輩子註定就會這樣飄蕩了。」
這樣的恫嚇是不是很熟悉?還記得高三考大學那年,父母師長總在身邊叨唸:「妳現在不努力,以後就後悔。」對這個世界還懵懵懂懂、十八歲的我們被逼著立刻選一條璀璨的職涯道路,二十八歲對婚姻或自我還不甚了解的時候,我們同樣被推著去過某種「大家都說好」的人生。
年紀宛如賽跑時的障礙欄,逼人一步又一步地跨過。然而世事從來就難以盤算,儘管我搶在二十八歲前結了婚,卻在三十一歲因故選擇重新回到一個人的生活。那些二十八歲之後的日子當然並不是世界末日,由於非常努力,我很幸運,現在過得比以往更充實富足。
懼怕年長反映的是自我停滯
事實上,「懼怕年長」便是一種自我停滯的警訊,若仔細思考,人們學習、經驗的累積無一不靠歲月淬煉,唯獨外在容貌可能因年長而不再細嫩;換言之,當我們對年長避之唯恐不及時,或許反映的其實是我們仍然企圖以外貌一較高下,而無法對自己的各種歷練感到自豪,又或許有些人根本停止成長,因此只能緬懷過去,如此說來,真正有問題的並不是歲月,而是那個停下成長腳步的自己。
前洛杉磯華裔市長陳愉出版過一本書,英文書名直譯為《三十歲以前別結婚》(台灣版翻譯名為:寫給姊妹們的真心話),她認為太年輕的女孩不安全感太重,也不夠知道自己要什麼,反而是活到四十幾歲後,特別覺得這階段妙不可言,不僅更加自信,各方面也獨立成熟,能夠較有餘裕供給自己所需的一切,有能力讓自己快樂,那是屬於熟女的美好。
我有一位住在哥斯大黎加的外國女性友人,天天做瑜伽、騎腳踏車、游泳、騎馬,每兩個月就跑到世界各國旅行,總是聽到什麼新鮮事就萬分衝動地想嘗試,不時提醒我要盡量去談戀愛,去試試看各種挑戰。這樣的生活模式,你猜她幾歲?嘿,她今年六十八歲,卻活力充沛得像個少女一樣。
有些時候你會發現,其實真正讓人感覺老態的原因,並不是容貌,而是一個人的心。或許他的實際年齡並沒有那麼大,但心已枯槁,總在言語和行動上畫地自限,一下覺得「不行啦,我已經都這把年紀了」,一下覺得「這都是年輕人的東西啊,我哪會?」總之畏畏縮縮或自我設限,不願再體驗新的事物。
然而,熟女乏人問津的狀況卻在近年出現了一些轉變。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整理〉
作者:
御姊愛
畢業於政大廣電所碩士班,曾就讀政大新聞研究所博士班,研究領域為數位科技的媒介使用行為、全球化、傳播社會學。曾擔任外商公司媒體研究員、電視記者、電信公司品牌行銷等職務。2014年以部落格文章〈她們,為什麼一直單身?〉創下單月近60萬瀏覽數,從此成為專職作家,並經常受邀參加電視談話節目、接受媒體專訪以及擔任品牌代言。
目前為《皇冠》雜誌、《GQ》雜誌、《壹週刊》、《商業周刊》等各大媒體撰寫專欄,另著有暢銷書《只是不想將就在一起》、《對的人》。
粉絲團:www.facebook.com/MissAnitaGoodLife
書名:單身生活,不是學會堅強就好
出版:平安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