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習慣要從小規模開始 再逐漸培養擴大

習慣要從小規模開始 再逐漸培養擴大

2017-11-10 11:23

習慣可以從小開始,再慢慢養大,但是有個條件,就是要每天進行。就算只做一點點,也要每天做。由於不是叫你做很多或很長的時間,所以並不會令人感到壓力。

能做多少算多少

 

習慣的最大敵人,就是過度貪心。每到新的一年開始,我們總是會設定年度新目標,舉凡像是「我要減20公斤」「每天跳100下跳繩」「每天讀書學習10小時」,但是結果如何?真正有遵守並實現的人一定不多。

 

當我們在設定計畫時,總是滿腔熱血、氣勢如虹,彷彿馬上就要去踹破第一志願大學或是公司大門般,然後第一天、第二天總是全力以赴,卻往往撐不過第三天。

 

各位不妨試想,要是一名上班族,這輩子所做的運動僅限於學校體育課的短短幾小時,卻突然下定決心要參加半馬,這項目標會實現嗎?我想,可能不僅無法成功養成習慣,還會落得送醫的下場。

 

同樣的道理,不只套用在學習,任何事情都一樣。出了社會以後也是,倘若從一開始就過度貪心,便很容易適得其反。不論是想要創業做小本生意,還是想要經營一間大公司,在沒有經驗、沒有任何驗證基礎的狀態下,要是再負債累累想一步登天的話,不只自己會吃足苦頭,可能還會拖累周遭的人,所以藉此,我想要強調的重點是,習慣要從小規模開始出發,隨後再慢慢培養擴大。

 

說到這裡,我要再分享一項拉單槓會進步的秘訣,那就是我從頭到尾都不貪心,只是承認並接受自己每個階段的狀態。打從一開始,我所設定的拉單槓目標次數就是0下,畢竟對於從高中畢業後就再也沒碰過單槓的我來說,突然下定決心練習也很難成功不是嗎?所以,剛開始我只有設定用雙手吊掛在那裡幾秒鐘的目標。

 

人類的大腦基本上是討厭變化的,因為變化也意味著暗藏風險,如果突然不走平時習慣的路線,改走一條陌生道路的話,說不定那條路上會突然冒出獅子,或在某處凸出峭壁懸崖也不一定,是吧?生活在險峻環境中的人類,打從原始時代就是這樣演變而來的。

 

要是突然被迫得改變生活習慣,我們的身體自然會產生抗拒,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反應。

 

就如同這輩子從不看書的人,要是突然埋首苦讀到凌晨五點,身體一定會出現警訊,甚至會渾身不對勁。這時候你不應該對自己的身體感到懊惱,「為什麼我的體力就是不能像別人一樣熬夜到凌晨」,因為這其實是為了守護自我而產生的本能反應。

 

以我個人為例,每當我想要養成一項新習慣時,都不會給自己太大壓力,因為要是我們的大腦感受到極大的壓力,告訴自己非做不可,就會先舉白旗投降。所以我往往只會從小地方開始改變,改變程度則是控制在我的大腦不會產生「這太難了!要抗議!要拒絕!」的範圍內。

 

人們會為了養成某種習慣而制定計畫,但是過度貪心的計畫反而容易使人陷入承諾跳票的慣性裡,這是最可怕的。畢竟是自己制定的計畫,就算沒兌現,也不會有人說什麼,於是就這樣無所謂的看待,違反對自己所做的承諾。當這樣的現象反覆上演好幾回,最後甚至會連沒有遵守承諾的罪惡感也不復見。

 

計畫從小規模開始,比較不容易反悔,因為不會有太大壓力;也因為壓力不大,所以容易銜接在過去既有的日常習慣上。

 

運用慣性法則

 

閱讀到此,不妨先暫時休息一下,伸個懶腰,旋轉一下頭部,雙手十指交叉向前伸直,或者旋轉一下手腕也好,總而言之,舒展一下筋骨吧。

 

我想,大部分人一定都會照我的話做,為什麼呢?因為這太容易了。要是我請各位做的是原地蹲跳180下,而不是伸懶腰這麼簡單的話,又會如何呢?可想而知,應該多數人都會直接跳過不做,繼續閱讀下去吧!伸懶腰一點也不困難,同樣的道理,只要我們不覺得有負擔,便會願意執行。

 

不管任何事,只要一旦開始,就會想要持續下去,這是人類特有的傾向,而且不只人類行為,一切事物都能套用這樣的模式,在物理學領域稱此為「慣性法則」,是牛頓提出的理論。

 

什麼是「慣性」?簡單來說,就是按原本的方式持續進行,動者恆動、靜者恆靜,因此,若要使靜物動起來,需要投入很大的外力才會使其動作,但是只要開始有動作,花極少的力氣就能使其持續運動,相信這點不必我多做說明,各位一定也透過日常經驗已耳熟能詳了。

 

慣性法則在生理上也經過實驗認證,人類只要開始進行某件事情,大腦就會進入興奮狀態,並分泌出能持續該項動作的荷爾蒙,所以一旦開始,持續下去的可能性就大幅提升。這也是為什麼學生們所說的「閉讀」(閉上嘴巴,讀就對了)學習法會有效的原因。因為一旦閉上嘴巴開始讀書,大腦就會進入興奮模式,創造出能夠持續下去的狀態。

 

再舉個例子,比如說下定決心每天跑步,有時候偏偏就是提不起勁,但是一旦先換好衣服出門,下樓跑個一圈再說的話,跑完後便會覺得自己應該還可以再多跑幾圈,甚至因為感到神清氣爽而自然產生「既然都已經跑了一圈,不如再多跑幾圈」的念頭。凡事只要先起個頭,大部分就會像這樣自動持續下去,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儘管不喜歡,也不妨先去一趟圖書館,坐在閱覽室裡,自然而然就會想讀書了。

 

要是真的完全提不起勁,不妨告訴自己只是去讀30分鐘就回來,讓自己先踏進圖書館再說。如果覺得30分鐘太長,設定成10分鐘也好。假設連10分鐘都嫌久,那麼就改成去圖書館坐一下、吹個冷氣就出來也可以。重點是,想盡辦法讓自己坐到圖書館的書桌前,攤開書本,自然而然就會想讀書了,而這也表示你已經付諸行動。事實上,抵達現場後你一定會因為已經花力氣整理背包、特地到圖書館,而產生「還是再多讀一會兒吧」的念頭。

 

雖說萬事起頭難,但是當事有所成,就會感到無比自豪;對於原本不想跑步和讀書,最後卻都有履行承諾的自己備感驕傲。

 

習慣可以從小開始,再慢慢養大,但是有個條件,就是要每天進行。就算只做一點點,也要每天做。由於不是叫你做很多或很長的時間,所以並不會令人感到壓力。

 

多走幾步路去吊一秒鐘的單槓,相信每個人都能欣然接受,也都能辦到;坐在書桌前讀五分鐘,而不是50分鐘,對任何人來說一定也是輕而易舉。「沒有人辦不到」這句話,其實就等於「任何人都能培養出自己想要的習慣」,兩者是一樣的意思。

 

據統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公共幼托資源比率高達六六.八%,但台灣僅有三一%。公共資源偏低,私人幼托又分配不均,「台灣有八十個鄉鎮連私幼都沒有。」補貼對這些占全國逾兩成的鄉鎮來說,根本無濟於事,有錢也找不到地方送托。對這些缺乏幼托機構的地區來說,公共資源才是當務之急。「如果公共資源不進去,等於逼這些地方持續人口外移。」

 

且給予補助降低托育支出並非創舉,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指出,像是二○○八年全國實施托嬰補助三千元、○五年六都補助二千五百元給就讀私立幼兒園的孩童,都是一樣的手法。但是過往的經驗反映,現金補助雖然能減輕家長負擔,部分業者也可能因此漲價,補助等於流入業者口袋,讓政策美意打折。

 

另一個隱藏性的問題在於,以○至二歲幼兒為例,家長雖可領到六千至一萬元的托嬰補助,「但前提是這個家庭還要負擔得起剩下的托嬰費用。」若家庭根本無力負擔剩餘的保母費、而無法把小孩送托,等於領不到補助。郭明旭說,這樣的補助方式,反而讓中低收入邊緣的家庭被排除。

 

幼托
▲點圖放大

 

爭議二:中央與地方矛盾 落日後 部分補貼反縮水

 

至於業者方面則是對於政策的細節充滿疑惑。首先,「準公共化」將與地方的補助產生矛盾,像是目前不少縣市政府都有公私合作的托嬰補助,例如台中的「托育一條龍」、台北的「合作托嬰」和新北的「合作聯盟」,都是由地方政府與私人業者簽約,家長只要將孩子送托給有簽約的業者,都可以領取補助。

 

「但現在中央要求地方的補助只能到今年底就要落日,明年就沒有了。」托育人員發展協會理事長鍾情婷說明,過去台中的「托育一條龍」,不管孩子是送到保母、托嬰中心或幼兒園,同樣都給補助。但未來中央規定三歲以上的孩子送托幼兒園才有補助,「可是有些家長不想讓孩子那麼早去幼兒園,孩子三歲還是送托保母家,那他們之後怎麼辦?」

 

台北市兒童托育協會會長侯美姈也指出,「台北市現在的托嬰補助,第二胎最高可以領到一萬一千五百元。年底落日後,明年起第二胎的託嬰補助只能領到六千元,等於縮水了。」即使現金補助對改善幼托資源不足的效果有限,但目前公共資源相對匱乏,補助若縮水,恐讓家長壓力更大。

 

會要求地方補助得在年底落日,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副署長祝健芳解釋,這樣設計是因為統計資料發現,「過去地方政府提供的加碼補助,並沒有實際拉抬生育率,而只是造成『戶籍遷移』。且財源不足的地方,因此有相對剝奪感,所以才希望地方的補助與中央一致。」她也強調,中央的政策是希望能把托嬰支出控制在「家戶可支配所得的一○%至十五%以內」,因此若部分縣市托嬰費用相對昂貴,中央補助後家長負擔仍超過此區間,「縣市政府便可以加碼補助。」只是地方究竟可以加碼多少,還得等主計資料和各地收費資料彙整後,才能確定。

 

另外「準公共化托育」訂下的收費天花板和人員薪資樓地板,也讓幼托業者頭痛不已。目前中央推出的版本裡,參與「準公共化」的私立幼兒園每月(學費加月費)收費上限,根據收托人數分成一萬、九千、八千元三個級距;教保人員薪資最少得要支付兩萬九千元,三年後調至三萬二千元。托嬰部分也會統計目前收費標準後,要求業者凍漲。

 

教育部國教署統計,「現在已能符合三級收費級距的幼兒園,全台灣共有二千二百八十四間,將近全台私立幼兒園的半數。」國教署副署長許麗娟說,且這個數字已計算為了符合薪資樓地板,導致人力成本上升而調漲收費的園所。

 

幼托

準公共化幼托,實際做的仍是過去撒錢補助的老路。 但經驗證明,撒錢無助減輕育兒負擔和拉抬生育率。

 

公托

 

爭議三:都會私幼收費低報 都會外薪資樓地板難達

 

雖然國教署信心滿滿,認為至少近半數幼兒園的收費都能落在這一區間裡,因此未來與中央合作「準公共化」的意願相當高。但幼兒園業者私下透露,過去業者上網登錄的收費金額,「很多都是低報,且家長實際支付還得再加上才藝班、材料費等其他項目。若把這些算進去,實際符合條件的幼兒園恐怕一半都不到。」

 

都會區的私立幼兒園不符合收費天花板,非都市地區的業者則是無法配合薪資樓地板,「從一七年私立幼兒園教保人員勞保投保資料來看,彰化、嘉義和雲林縣,平均薪資大約落在兩萬三千元。若要加薪,勢必得提高收費。但價格變動對偏鄉家長來說影響甚巨。」王兆慶說道。

 

中華幼兒教育協會理事長蘇傳臣分析,現行狀況是六都大抵符合薪資樓地板;偏鄉則能配合收費天花板。但不論何處的業者,都僅能符合一半條件。即使政府有減輕家長負擔的美意,但伴隨而來的成本卻由業者吸收,第一線的業者對此感到不平。蘇傳臣更直言,今年二月台南已試行「準公共化幼托」,「但目前只有四家業者加入,可見就是個失敗經驗,竟然還要推到全台灣?」

 

一個「準公共化」讓各方都開罵,郭明旭無奈表示,幼托支出成為家長沉重負擔,背後癥結在於青年低薪。再加上幼托資源城鄉不均等問題,讓幼托議題無法靠單一手段解決。而如今若要將資源全押在「準公共化」上,不但無法緩解複雜的幼托問題,且過去兩年緩步增加的公共托育還將因此受到資源排擠,「等於近二十年下來,我們還在走撒錢補貼這條無用的老路。」

延伸閱讀
社群行銷人,該有的5種習慣
社群行銷人,該有的5種習慣

2017-08-31

養成這5種生活壞習慣 想孕都難
養成這5種生活壞習慣 想孕都難

2017-07-20

你為何還沒成功?因為你「習慣」不成功! 解讀《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
你為何還沒成功?因為你「習慣」不成功! 解讀《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

2017-07-11

自信人士,三個有力量的表達習慣
自信人士,三個有力量的表達習慣

2017-06-20

有錢人默默在做的睡前好習慣
有錢人默默在做的睡前好習慣

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