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投資理財
保險稅制
產業時事
職場生活
今周大耳朵 Podcast
富足今周起
幸福熟齡
ESG永續台灣
專題報導
今選頻道
存股助理
今周學堂
訂購優惠
活動報名

面對就業的終結,你需要「斜槓策略」

面對就業的終結,你需要「斜槓策略」

2017-10-25 09:48

大多數人之所以認為上班是人生的必須,是因為混淆了「工作」和「上班」兩種概念。毫無疑問的,工作是我們維生的重要方式,但上班不是,它只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提到上班,許多人的腦海中可能會出現這樣的畫面:上下班擠捷運、打卡記考勤、埋首在辦公桌前、無意義的例行事項、控制狂上司、同事間各種內鬥……對於這樣的生活方式,相信每個人都很厭惡,但這似乎是為了生存不得已的選擇—不上班,怎麼維生呢?

 

大多數人之所以認為上班是人生的必須,是因為混淆了「工作」和「上班」兩種概念。毫無疑問的,工作是我們維生的重要方式,但上班不是,它只是工作的一種形式。

 

目前為大多數人所依循的朝九晚五上班族時鐘,是在現代企業成為市場經濟中最重要的參與者後才出現的,然而現代企業並非自古就存在的生產組織,也不會一直存在。隨著組織型態變革,我們的生活模式也會相應改變,說不定過不了多久,我們就要告別這種朝九晚五的生活了。

 

最近幾年,這種變化態勢越來越明顯:企業規模變小,存續時間縮短,與此同時優秀人才逐漸外流,個人待在一家公司的時間也越發短暫。許多人相信更有效的新組織模式終將取代現代企業。

 

企業最終會消失嗎?當然,只要時間尺度放得夠大。不過,我猜測最有可能成為企業終結者的是人工智慧。

 

如果說網際網路主要顛覆了組織和交換方式,那麼人工智慧顛覆的將是生產方式。毫無疑問,人工智慧的發展必然將人類從枯燥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如果有一天智慧型機器人成為世界的主要生產者,那麼人類說不定將不再投入太多時間生產,只需扮演消費者的角色。若真是如此,那麼每個人將過著怎樣的生活呢?我們不再只是工作的機器,而有可能成為一個更完整的人?我們能擁有豐富的精神世界,以及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人類的終極生活方式會是什麼呢?

 

無論未來如何變化,我仍抱持樂觀的態度,當重複、枯燥、無趣的工作逐漸消失,工作方式一定會更加人性化,人們將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和更平衡的生活,而讓生活更多元、充實,將是人們最重要的人生追求。

 

從紐約颳起的「斜槓青年」風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艾波赫在其著作中描述了紐約的一個現象:在紐約很多人都不只擁有一種職業,每當遇到「你是做什麼的」之類的問題時,他們並不能像其他人那樣用一個完整的詞來介紹自己,而是選擇用「斜槓;/」來區分不同的身分,於是她為這些人創造了一個名詞:斜槓青年。例如:

 

桑賈伊.古普塔,神經外科醫生/CNN記者

卡麗.萊恩,藝術顧問/皮拉提斯教練

丹.米爾斯坦,工程師/戲劇導演

羅德.霍夫曼,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詩人/劇作家

羅伯特.蔡爾茲,心理治療師/小提琴工藝家

 

她把這種現象稱為「斜槓現象」,亦即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與愛好和業餘生活相關的身分,而不僅僅是以工作中的職位來定義自己。工作只告訴他人你是做什麼職業、靠什麼維持生計;而工作外的身分則體現了你是誰、喜歡什麼、有何特別之處。

 

艾波赫認為用這種方式能讓一個人變得更加有趣、完整和立體,而且相比於傳統的單一職業,多重職業的生活讓人更滿足,保持收入的同時還能追求和發展更多的自我。

 

關於斜槓青年,很多人存在著誤解。

 

有人以為斜槓青年就是擁有幾份兼職;有人則把它等同於沒有穩定收入的自由職業;我甚至還聽過類似「多一個兼職會不會忙不過來?」「斜槓青年會不會影響本業?」「如何保障收入來源?」的問題。

 

儘管在那些大家所熟知的斜槓青年故事中,主角似乎都因為多重職業而擁有了多重收入,然而成為斜槓青年的目的並不是為了擁有額外收入,甚至也不是為了能夠自由支配時間,而是為了追求更豐富的人生和更完整的自己。

 

即便你有固定的工作,即便有些身分並不能給你帶來收入,這些都不影響你成為斜槓青年。事實上,艾波赫就有一份固定的工作,她是美國一家非營利組織的副總裁,但這並不影響她成為斜槓青年,因為她還同時擁有作家、演說家和人生教練等其他身分。而今年因中篇小說《北京折疊》而獲得第七十四屆雨果獎的郝景芳,也是一位擁有固定工作的業餘作家。 

斜槓青年是一種策略

 

過去我們在考量職涯時,基本只有一種策略:縱向單一發展。根據自身優勢決定職業,再一步步往上爬。然而斜槓青年帶來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策略:橫向多元發展,也就是根據自身優勢與愛好發展多種領域,並獲得多重收入。

 

在我看來,橫向多元發展是一種更適合未來生活方式的自我發展策略。它能適度結合愛好與工作,不僅平衡生活,也提升了個人發展的靈活度,收入也更有保障。

 

然而斜槓青年並非一蹴可幾。如同傳統的生涯規畫,斜槓青年的發展同樣需要審慎規畫和全心投入,你必須思考為了達到某個職業要求,要做哪些自我投資。艾波赫根據許多的案例與讀者回饋,將斜槓青年總結為左列五種:

 

  •  穩定收入+興趣愛好組合

這種模式比較適合還在興趣愛好探索階段,或興趣愛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撐生活的人。

 

  •  左腦+右腦組合

這是一種理性與創造性思維共同發展的模式,例如前文提到的工程師兼戲劇導演丹.米爾斯坦就是這種類型。理性與藝術是非常好的互補,可以帶給人們更開闊的思維。

 

  •  大腦+身體組合

這種模式能夠讓人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相互切換,確保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平衡,例如卡麗.萊恩, 她的雙重身分包括藝術顧問和皮拉提斯教練。對於腦力工作者而言,如果能同時發展出體力勞動的職業,是個挺不錯的選擇,我自己就在業餘時間教爵士舞,同時也是CrossFit(混合健身)一級教練。

 

  •  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

這可說是一個黃金組合,也是艾波赫自己的斜槓模式。這四種身分間可以形成完美的迴圈:寫作讓你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演講邀約也隨之出現,等到累積足夠經驗之後又能開展教學和顧問領域。這條斜槓青年發展之路適合知識型人才。

 

  • 一項工作多項職能型

事實上,你不必擁有多種職業就能成為「斜槓青年」。也許你只有一種職業,但它要求你須具備全方位能力,並涉及不同領域,那麼你也是斜槓青年。所有的CEO都符合這個標準,不過這樣的角色在企業中將會越來越多。

 

斜槓青年實際上可被視為一種全新的人生理念和個人發展策略,它強調的是人生多面向的平衡,以及個體潛能的探索,同時鼓勵我們將工作、生活和愛好進行適度結合,最終帶給我們的不只是額外的收入,而是更充足圓滿的人生。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Susan Kuang

出版:圓神出版

書名:斜槓青年

延伸閱讀
誰奪走了工作的樂趣?
誰奪走了工作的樂趣?

2017-10-17

4 個工作中關鍵小事,將帶來升遷機會
4 個工作中關鍵小事,將帶來升遷機會

2017-09-25

工作煩惱千萬別找同事商量
工作煩惱千萬別找同事商量

2017-09-19

頂尖人才並非天生!我在麥肯錫學到的工作智慧
頂尖人才並非天生!我在麥肯錫學到的工作智慧

2017-09-15

人類還能做什麼不會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
人類還能做什麼不會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

2017-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