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度被權威雜誌《管理顧問》評選為年度「二十五位頂尖企管顧問」的譚拉.錢德勒,在他的著作《別讓管理績效毀了你的團隊》中提到,「(打績效)這種作法強調否定而非肯定。」陳啟昌則認為,差異化管理有其必要性,但萌蒂希望績效評估也能起「鼓勵」的效用,因此強調採取領先與落後指標並重方式。
「以業務員為例,最後業績是落後指標,努力過程是領先指標。」陳啟昌解釋,業務員只拜訪一位客戶就獲得一千萬元的業績,與業務員拜訪十位客戶才得到一千萬元的業績相比,如果只看落後指標,兩者會同分,但後者客戶數多,未來更有發展潛力,因此在考績中,也應該顧及努力過程。
而每年一次的績效評估,最常被詬病的另一項缺點是「不夠即時」,員工無法得到立即性的回饋。因此台灣萌蒂推出每半年頒發一次的「最佳萌典範」獎項,由同仁推舉表現優良的員工,「最近得獎的一位員工,他積極提升部門內的人才發展,也花不少時間促進部門間的合作、提升企業凝聚力。」陳啟昌表示。
星展銀行》線上iTQ隨時感謝
其實,這次獲選的最佳雇主,很多家都採取即時獎勵措施。連續兩屆獲得「卓越最佳雇主」的星展銀行(台灣),強調「創新」的企業文化,不但在員工培訓、福利等方面年年進化,在即時獎勵系統上也不斷創新。
「我們今年九月推出iTQ,也就是I thank you。」星展人力資源處執行董事朱麗文強調「人做得好,不能等到年終(才獎勵)。」其實早在七年前,星展就推出一季一次的Spot Awards(即時獎勵),但朱麗文認為,過往的制度有人數上的限制、又是主管評估,且一季一次仍稱不上「即時」,才有了能隨時隨地鼓勵的線上版iTQ。
「如果某位同仁做了件很棒的事,我就即時(用內網平台)送個謝謝你的訊息,收到訊息者就能獲得點數,之後還可以將點數累積後兌換商品。」朱麗文分析,這不但是獎勵,也能讓主管從系統中看出同仁對你的評價,成為打考績時重要的參考項目之一。

強調360度即時獎勵制度,美國運通讓績效管理升級。
美國運通》三百六十度獎勵
連續獲獎多年的聯邦快遞(FedEx),推行「Purple Promise(紫色承諾)」已行之多年,美國運通則在七、八年前就開始推動「Reward Blue(藍色獎勵)」。
台灣美國運通董事長暨總經理郭豐賓強調,這套藍色獎勵不是長官幫你打分數,而是全公司的人、來自三百六十度的獎勵系統,能夠跨部門、跨國際,讓主管能夠全方位看見員工的努力。
「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系統,任何人都可以發獎勵訊息給另一個人。」郭豐賓說,員工經常需要跨部門合作,甚至與其他國家的分公司成員合作,努力過程不一定會立即被主管看見,因此需要有這套系統,不但可以為員工帶來獎金等立即性的獎勵,這樣的訊息也會被主管看見。
郭豐賓舉例,日前有位員工負責美國運通的電腦系統升級,為了讓任務完成,竟然利用自己的下班時間工作,努力過程被其他國家員工看見,因此該名員工就不斷收到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印度同仁透過藍色獎勵系統的鼓勵。
聯邦快遞》推「互動式」評比
聯邦快遞則是講究獎勵的即時性與互動性,「我們非常認同績效管理不該像考試一樣,而應該是互動式、隨時在進行的。」聯邦快遞台灣區總經理朱興榮認為,即時獎勵正是為了補足績效一年只打一次成績的不足。因此聯邦快遞的即時獎勵可說是網羅各種面向。
從關懷社會的智仁勇獎項、客戶服務出色的紫色承諾、工作出色Bravo Zulu(源自美國海軍用語「幹得漂亮」)獎項,到最高榮譽五星獎,「五星獎我得過喔!」朱興榮驕傲地表示,五星獎全球一年只有二、三十人能得獎,他在金融海嘯那年,因為凝聚台灣員工向心力,讓台灣營運成績優於全球而獲殊榮。
DHL》強調個人發展計畫
員工除了希望能適時得到獎勵,也希望打績效不再只是為過去打分數,更希望對未來職涯發展有幫助,因此洋基通運DHL Express(簡稱DHL)人力資源處總監鄭嘉瑩表示,每年與員工討論考績時,一定會多問一句,「未來一到兩年,你想要做到哪個職位?」
「只要你是一個好的人才,我們就不希望你長期坐在同一位置。」其實DHL這次不但獲選最佳雇主,也獲得了「最佳女性員工雇主」、「最佳Y世代員工雇主」獎項,關鍵就在於,DHL強調讓每位員工都有很好的「晉升」規畫。「特別是Y世代員工,他們非常關心自己的職涯規畫。」行銷傳播部經理方丹鳳表示。
鄭嘉瑩舉例,最近就有一名女性客服員工轉到營運部門,她就是在談績效時,告訴主管自己未來志向,「針對人才培養,我們通常會有六到十二個月的個人發展計畫。」鄭嘉瑩表示,除了員工可以利用線上學習平台(雲端學院)學習其他部門的工作技能,主管也會提供機會讓員工與嚮往的部門合作案子,一旦該部門有開缺,員工就能提出申請,只要條件通過,原部門主管就得在一個月內放人。

台灣羅氏》提供海外培訓
今年獲選最佳雇主的還有一家新面孔,也是來自醫材界的外商台灣羅氏醫療診斷設備。台灣羅氏在一一年以前,人才流動率達二○%,自從做了「員工敬業度大調查」後,從此流動率降到剩一○%。
總經理何美雲透露,這項大調查透露了幾件重要的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員工其實很重視自己的「職涯發展」。因此,台灣羅氏的主管們在過去多年也積極修正管理方式。
例如,主管與員工討論年度目標時,會多一個問題「你的職涯興趣是什麼?」何美雲表示,很多員工其實把職涯規畫當成主管的責任,等著主管安排,但台灣羅氏希望把主權還給員工:「你的職涯是你的責任,我們要讓員工找出自己的興趣,主管幫他分析距離多遠、能給予什麼輔助。」
為鼓勵員工對自己的職涯更有企圖心,台灣羅氏也提供高潛力員工三個月的海外工作經驗,將其送往其他國家的羅氏分部,「一方面讓員工有不同的市場歷練,也可以測試自己的能力。」過去兩年,台灣已有十二名員工被送往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體驗。
其實,在這次獲選的最佳雇主中,全數皆來自外商,不得不讓人思忖本土企業對「人才」的重視是否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莊璦嘉也指出,西方國家將員工視為「資源」,因此他們講究人才培訓,台商很多卻只把員工當成賺錢的工具,因此他們在乎管理多於培育。她認為,雇主如果願意放更多心思在員工身上,才能讓好的人才願意「留下來」。
「績效管理」依然是雇主目前最依賴用來管理、培訓員工的參考工具,但獲獎雇主們也一致認同傳統作法需要被改革,如何更快速地與員工溝通、如何讓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是大家現在和未來都要繼續努力的課題。

▲點圖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