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成長,不正是如此嗎?總是在不斷認清,或者慢慢釋然。那些打擊他們的,不盡然都來自眼前大吼或是拒絕的媽媽。其實,某部分是來自於心裡幻想、期待著的那個──無微不至、有求必應的母親。
下班回家後,為了「三不一沒有」的鳥事火了(不收玩具、不洗澡、不寫功課,加上沒有帶餐袋回來)。嘴巴催著,心裡怒著,身體坐在沙發上氣呼呼地,看著老大的聯絡簿,還在想怎麼請老師處理餐袋的事。
此時,老二拿了他畫的圖給我看。「先去洗澡。」我看了一眼,點點頭,沒稱讚也沒笑臉。
這下換老二不開心了,嘟嘴說:「哼!媽媽不喜歡我畫的圖!」
接著妹妹也把畫拿來,我都還沒開口,老三就接話:「妳那邊沒畫到。」
這妹妹啊,淚奔哭喊:「你們不喜歡我畫的!你們不喜歡我畫的……」
老二加入,指著我控訴:「哼!妳不喜歡我畫的。」說著說著,眼淚也掉下來。
鬧劇,這不就是張著色畫嗎?你們哭什麼啊?想大叫的是我吧……
「夠了!你,去洗澡!其他人統統安靜!」
一片喧囂中,我聽見自己大吼一聲。
*為什麼我又忍不住吼孩子了?
當媽這個工作容易耗竭,而試圖當全知全能、秒速變頻的媽,更是會置自己於死地。孩子的眼淚算是一種哀悼吧,為他們心裡幻想的那個全知而包容的母親消失了哀悼。
我也不喜歡這樣凶惡的自己,但……抱歉,我的級數太低,變頻調節運轉困難。只能期望自己盡量師出有名了。
對待孩子,我何嘗不想溫柔又堅定?但真實情況是,我在自己當媽媽的狂亂世界裡,想取得孩子們的注意力、想傳達明確的訊息,吼那麼幾句,只是想要偷渡一點媽媽的權力與解氣的需要而已。
就當那是分貝數高了些的表達方式吧!容許自己不再糾結吼不吼的問題了。
*對著孩子,我到底有多少種表情?
從孩子眼裡看去,看見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母親?是否就像童話故事裡,讓可愛孩子哭泣的,若非壞心後母,就一定是可怕的巫婆?
眼前這個媽媽,時而溫暖,時而搞笑,好的時候如同神仙教母;但是好景不常,媽媽更多時候是會嚴格要求,甚至大吼大叫的可怕巫婆。同一個人有兩張不同的臉,孩子多少都會認知失調或是受到打擊。
但是,換個角度想,巫婆為什麼一定都住在幽暗的森林深處?為什麼童話故事裡,小孩一定要走過森林?
透過故事,我們涵容孩子潛意識的巫婆幻想,其實那也是成就孩子離開母親,走向冒險獨立的必經之路。
*就是需要五分鐘,給生氣的我自己
四個孩子愣住的模樣,看來真是有點嚇到了,暫停了哭鬧。至於我自己則是在威嚇後解氣了吧,比較可以好好說話了。
「媽媽在生氣。你們不能要求我馬上就好,馬上就笑咪咪講話。我不能,我要五分鐘才會好。」
我追問:「你們生氣或哭的時候,可以馬上就笑嗎?你能嗎?」
老二點點頭,硬是努力把嘴角上揚,最後還真噗哧笑出來,搞得大家都笑了。
唉!我搖搖頭。
「那媽媽跟你們說對不起。你們可以,我不能,我就是需要五分鐘。」
老二:「其實我要三分鐘。」(是不是?)
老三:「我只要十秒。」(你有時間概念嗎?)
暫停著的妹妹又繼續哇哇叫。「我要十分鐘啦!除非媽媽抱我……哇哇!」
也是,情緒來了,我們都需要安撫。沒辦法,我的修為,就是需要五分鐘的自我安撫時間。
「可以讓媽媽坐五分鐘嗎?你們去做該做的事。」我問。
原來真的這麼簡單,老二轉身去洗澡,妹妹掛著眼淚和老三一起去畫圖。
貼心的老大跑來,說:「我來抱妳,妳會快好。」
*我不完美,我只是個真實的母親
孩子們的成長,不正是如此嗎?總是在不斷認清,或者慢慢釋然。那些打擊他們的,不盡然都來自眼前大吼或是拒絕的媽媽。其實,某部分是來自於心裡幻想、期待著的那個──無微不至、有求必應的母親。
但,現實中的媽媽呢?
孩子啊!請還給媽媽真實的樣貌。她只是個愛著你們,引領你們走過渴望、幻滅與覺醒的女人。
此刻,我召喚自己的媽媽魂,有自信地認同自己也許不是神仙教母,但也不是巫婆。
我只是個有血有淚,有時幻想單身,有時也會當機的,一個不完美的母親。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 洪美鈴
出版:寶瓶文化
書名:還是喜歡當媽媽——心理師媽媽的內心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