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抑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亢奮,如果這種亢奮狀態變成慢性的,可能會損害健康。
忍氣吞聲:假裝的代價
你是否曾懷疑,過去十年以來,空服員的脾氣有沒有變得比較壞?多年來,航空公司的訓練手冊都要求他們的空服員好好管理情緒,並且要強顏歡笑:強迫微笑是專業要求。無論她們當天多麼想要吵架、情緒多麼緊繃,或覺得心情有多麼惡劣,都必須忍氣吞聲,露出官方微笑,擦上露華濃(Revlon)的波斯蜜瓜口紅、踩著三吋高跟鞋,還得鄭重保證不會將鞋跟高度偷偷減為二.五吋。近幾年,這些限制已經解除。
不過,有些航空公司依然會期待空服員在發送美味脆餅、解說如何將扁平金屬片插進扣環裡時,能施捨幾個微笑給旅客。對那些天生容易親近、個性外向的空服員來說,這些職業上的要求,亦即社會性要求,符合了他們的生理本性,因此極少會造成負面結果。但是對那些必須抑制自己的生理性特質的人,恐怕真的必須付出代價了。
在一項有趣的研究文獻裡,研究者對一些長期透過壓制生理特質而施展自由特質的人,提出了重要的警告:壓抑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亢奮,如果這種亢奮狀態變成慢性的,可能會損害健康。例如,傑米.潘貝克(Jamie Pennebaker)與同事即指出,比起不去壓抑生命中任何重大事件的學生,那些會壓抑的學生,例如童年極度不愉快的事件,長期下來會讓自律神經系統的亢奮程度升高,造成較多的健康問題。
他們也指出,如果你藉著書寫或談論那些生命裡受到壓抑的面向,自律神經系統將會出現有趣的變化。首先,在敞開心胸的時候,亢奮程度會短暫升高,畢竟要談論自己所壓抑的事情並不容易。但是在敞開心房之後,亢奮度就會開始降低,也不會再回到之前的程度,事實上更會降得比一開始更低。敞開心房的人比較健康,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了。
這可能正是我們長期投入自由特質的行為時所發生的情況。一個在生理上有親和力的女子,若被她的律師事務所要求壓抑她的親切,做出侵略性的表現,她可能就會出現自律神經系統亢奮的徵兆,例如心跳加速、盜汗、肌肉緊繃,亦即較強烈的驚嚇反應。如果律師事務所的文化就是避免討論這些事情,認為抒發是件不專業的事,那麼她要付出的代價將會特別沉重。
音樂表演者馬可斯之所以會在蒙特婁的後巷露出筋疲力竭的模樣,很可能正是因為他從未向任何人坦誠自己需要休息,需要暫時脫離馬不停蹄、喧鬧歡樂的音樂現場。
壓抑我們的生理本性還會導致另一方面的現象。丹.韋格納(Dan Wegner)所做的精彩研究提供了說服力十足的證據,顯示了壓抑一個思想(他的經典範例是不要去想一隻白熊)會刺激他所謂的「矛盾反彈」(ironic processes)。壓抑,特別是不要去想一隻白熊,要求我們對試圖壓抑的東西有所表述,這導致我們過度警覺、認知資源耗竭,以及壓抑對象一再出現的矛盾情況。簡言之,不去思考一隻白熊,引來了思考我們不想去思考的白熊(如果你因為讀了這段內容而苦惱,無法擺脫腦袋裡的白熊,我建議你改成不去思考綠色的貓)。
當我們刻意努力做出違背性情的舉止,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我們投入自由特質的行為時,也會發生同樣的過程。如果馬可斯為了即將到來的現場演出,正在進行一場特別刺激的交涉,他的內向性可能會輕微洩露出來——在他拉高嗓門強力交涉的詞彙間,可能會出現極短暫的停頓,面對剽悍的娛樂界專業律師時可能會稍微避免眼神接觸等。
史蒂芬妮也可能會發現,儘管她已承諾確保家人的幸福,她依然會發現,自己在深夜一封建議嬰兒姓名的電子郵件裡對女兒發飆,而現在她多麼希望那封電子郵件沒有寄出去(雖然小諾亞後來可能會感謝大家沒有叫他葛姆林)(譯注:與「冷酷」同字)。
找到可以喘息的復原空間
我們能做些什麼事,來降低表現與性格不符時所要付出的潛在代價呢?我們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復原空間」(restorative niche),一個容我們從因自由特質行為所代出的生理代價中稍獲喘息的地方,然後讓自己縱情於我們生理上的「第一天性」。以下是我的個人經驗。
我一輩子都是個生理性內向者,我傾向於讓自己負荷過重,並對各式各樣的社交刺激特別敏感。我並不是不享受那樣的刺激,而是我在那樣的情況下,無法做出有效率的表現。多年來,我固定拜訪魁北克聖讓上黎塞留(St. Jean-sur-Richelieu)的皇家軍事學院,為軍事領導人講說有關美術與了解人格的自然科學。我通常會在演講的前一晚開車南下,然後花一整天的時間與他們相處,早上演講三小時,午餐後再進行另外三小時的演講。
我主要的個人計劃就是全心融入學生當中,無論他們是大二學生、四星將軍,或是我先前在亞利桑那州演講時的那些鄉親。為了要完全抓住聽眾的心,我的演講步調必須迅速、緊湊,而且有互動。簡單來說,就是高度外向性。因此,在皇家軍事學院的一天,上午的演講結束時,我會處於一種過度警醒亢奮的狀態,遠遠超過一場流暢演說所需要的最適程度。
接著是午餐時間。就在我最需要降低警醒程度的時候,軍官們會邀請我到軍官餐廳用餐。雖然我曾受邀去了幾次,但我很快了解到,這麼做會使我下午的演講品質大打折扣。因此,我擬定了一個策略:不與軍官們一起用餐,反而詢問是否可以在演講廳旁的黎塞留河畔散散步。
我用對航行於黎塞留河的各種小船隻非常感興趣當藉口,但主要動機其實是策略性的:我需要降低我的警醒程度。這個策略運作良好,維持了數年之久,但是後來校園遷移到另一個地點了,那條河卻仍在原處。因此,在接下來的參訪,我必須找一個新的角落,一個能降低我警醒程度的地點。我發現了一個理想的場所:男廁。我會選擇最角落的一間廁所,靜靜地沉思我的人生與下午的演講,同時恢復我的生理本性。
有一天,很不幸地,我的安全地點,也就是我的復原空間,完全失效了。那時,我已經進入了降低警醒程度的愉悅狀態,卻開始聽見一些詭異的聲音,這些聲音只可能來自一個超級天兵的外向者。他是我聽過音量最大的噪音製造機,他衝進男廁,然後踉蹌地移動到第二間廁所的門口(我是從門縫裡看到的)。
他一定是瞥見並認出了我那雙不屬於軍人的鞋子,因為他停下來,然後轉身面對著我那間廁所,我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自律神經系統開始警覺。他在我隔壁間坐下,然後我開始聽見各種排泄時發出的聲響,震耳欲聾,完全沒有經過消音處理。我們內向者絕對不會做這種事,事實上,我們許多人在排泄當下與之後都會沖水。
終於,我聽見了一聲粗魯、低沉的聲音在叫我:「嘿!這不是李托博士嗎?」他是個外向者,他想要跟我聊天!如果有一件事能保證讓一個內向者便祕六個月,那就是在上廁所時講話,而我的警醒程度早已爆表了!不用說,在我們那場沒完沒了、隔著廁所進行的生動對話之後,我當天下午演講的流暢與清晰度便大打折扣。
從那時起,我便決定要稍微修改一下我躲到復原空間的行為,並且想出另一個避免被發現的策略。因此從那次之後,如果你很想在演講休息時找我聊天,可能不會在男廁找到我。但是我會在那裡,在最遠、最偏僻的隔間裡降低我的警醒程度,只是會把腳抬起來!
在一項有趣的研究文獻裡,研究者對一些長期透過壓制生理特質而施展自由特質的人,提出了重要的警告:壓抑會造成自律神經系統亢奮,如果這種亢奮狀態變成慢性的,可能會損害健康。例如,傑米.潘貝克(Jamie Pennebaker)與同事即指出,比起不去壓抑生命中任何重大事件的學生,那些會壓抑的學生,例如童年極度不愉快的事件,長期下來會讓自律神經系統的亢奮程度升高,造成較多的健康問題。
他們也指出,如果你藉著書寫或談論那些生命裡受到壓抑的面向,自律神經系統將會出現有趣的變化。首先,在敞開心胸的時候,亢奮程度會短暫升高,畢竟要談論自己所壓抑的事情並不容易。但是在敞開心房之後,亢奮度就會開始降低,也不會再回到之前的程度,事實上更會降得比一開始更低。敞開心房的人比較健康,有部分原因是因為免疫系統的功能增強了。
這可能正是我們長期投入自由特質的行為時所發生的情況。一個在生理上有親和力的女子,若被她的律師事務所要求壓抑她的親切,做出侵略性的表現,她可能就會出現自律神經系統亢奮的徵兆,例如心跳加速、盜汗、肌肉緊繃,亦即較強烈的驚嚇反應。如果律師事務所的文化就是避免討論這些事情,認為抒發是件不專業的事,那麼她要付出的代價將會特別沉重。
音樂表演者馬可斯之所以會在蒙特婁的後巷露出筋疲力竭的模樣,很可能正是因為他從未向任何人坦誠自己需要休息,需要暫時脫離馬不停蹄、喧鬧歡樂的音樂現場。
壓抑我們的生理本性還會導致另一方面的現象。丹.韋格納(Dan Wegner)所做的精彩研究提供了說服力十足的證據,顯示了壓抑一個思想(他的經典範例是不要去想一隻白熊)會刺激他所謂的「矛盾反彈」(ironic processes)。壓抑,特別是不要去想一隻白熊,要求我們對試圖壓抑的東西有所表述,這導致我們過度警覺、認知資源耗竭,以及壓抑對象一再出現的矛盾情況。簡言之,不去思考一隻白熊,引來了思考我們不想去思考的白熊(如果你因為讀了這段內容而苦惱,無法擺脫腦袋裡的白熊,我建議你改成不去思考綠色的貓)。
當我們刻意努力做出違背性情的舉止,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我們投入自由特質的行為時,也會發生同樣的過程。如果馬可斯為了即將到來的現場演出,正在進行一場特別刺激的交涉,他的內向性可能會輕微洩露出來——在他拉高嗓門強力交涉的詞彙間,可能會出現極短暫的停頓,面對剽悍的娛樂界專業律師時可能會稍微避免眼神接觸等。
史蒂芬妮也可能會發現,儘管她已承諾確保家人的幸福,她依然會發現,自己在深夜一封建議嬰兒姓名的電子郵件裡對女兒發飆,而現在她多麼希望那封電子郵件沒有寄出去(雖然小諾亞後來可能會感謝大家沒有叫他葛姆林)(譯注:與「冷酷」同字)。
找到可以喘息的復原空間
我們能做些什麼事,來降低表現與性格不符時所要付出的潛在代價呢?我們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為自己找到一個「復原空間」(restorative niche),一個容我們從因自由特質行為所代出的生理代價中稍獲喘息的地方,然後讓自己縱情於我們生理上的「第一天性」。以下是我的個人經驗。
我一輩子都是個生理性內向者,我傾向於讓自己負荷過重,並對各式各樣的社交刺激特別敏感。我並不是不享受那樣的刺激,而是我在那樣的情況下,無法做出有效率的表現。多年來,我固定拜訪魁北克聖讓上黎塞留(St. Jean-sur-Richelieu)的皇家軍事學院,為軍事領導人講說有關美術與了解人格的自然科學。我通常會在演講的前一晚開車南下,然後花一整天的時間與他們相處,早上演講三小時,午餐後再進行另外三小時的演講。
我主要的個人計劃就是全心融入學生當中,無論他們是大二學生、四星將軍,或是我先前在亞利桑那州演講時的那些鄉親。為了要完全抓住聽眾的心,我的演講步調必須迅速、緊湊,而且有互動。簡單來說,就是高度外向性。因此,在皇家軍事學院的一天,上午的演講結束時,我會處於一種過度警醒亢奮的狀態,遠遠超過一場流暢演說所需要的最適程度。
接著是午餐時間。就在我最需要降低警醒程度的時候,軍官們會邀請我到軍官餐廳用餐。雖然我曾受邀去了幾次,但我很快了解到,這麼做會使我下午的演講品質大打折扣。因此,我擬定了一個策略:不與軍官們一起用餐,反而詢問是否可以在演講廳旁的黎塞留河畔散散步。
我用對航行於黎塞留河的各種小船隻非常感興趣當藉口,但主要動機其實是策略性的:我需要降低我的警醒程度。這個策略運作良好,維持了數年之久,但是後來校園遷移到另一個地點了,那條河卻仍在原處。因此,在接下來的參訪,我必須找一個新的角落,一個能降低我警醒程度的地點。我發現了一個理想的場所:男廁。我會選擇最角落的一間廁所,靜靜地沉思我的人生與下午的演講,同時恢復我的生理本性。
有一天,很不幸地,我的安全地點,也就是我的復原空間,完全失效了。那時,我已經進入了降低警醒程度的愉悅狀態,卻開始聽見一些詭異的聲音,這些聲音只可能來自一個超級天兵的外向者。他是我聽過音量最大的噪音製造機,他衝進男廁,然後踉蹌地移動到第二間廁所的門口(我是從門縫裡看到的)。
他一定是瞥見並認出了我那雙不屬於軍人的鞋子,因為他停下來,然後轉身面對著我那間廁所,我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自律神經系統開始警覺。他在我隔壁間坐下,然後我開始聽見各種排泄時發出的聲響,震耳欲聾,完全沒有經過消音處理。我們內向者絕對不會做這種事,事實上,我們許多人在排泄當下與之後都會沖水。
終於,我聽見了一聲粗魯、低沉的聲音在叫我:「嘿!這不是李托博士嗎?」他是個外向者,他想要跟我聊天!如果有一件事能保證讓一個內向者便祕六個月,那就是在上廁所時講話,而我的警醒程度早已爆表了!不用說,在我們那場沒完沒了、隔著廁所進行的生動對話之後,我當天下午演講的流暢與清晰度便大打折扣。
從那時起,我便決定要稍微修改一下我躲到復原空間的行為,並且想出另一個避免被發現的策略。因此從那次之後,如果你很想在演講休息時找我聊天,可能不會在男廁找到我。但是我會在那裡,在最遠、最偏僻的隔間裡降低我的警醒程度,只是會把腳抬起來!
〈本文選自全書 李幸臻 整理〉
作者:
布萊恩.李托博士(Dr. Brian Little)
人格與動機心理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與演說家,國外媒體譽為「羅賓.威廉斯和愛因斯坦的綜合體」。
他是劍橋大學幸福學院(Well-being Institute)的成員,也在劍橋大學的心理學系與賈吉商學院(Cambridge Judge Business School)授課,並為卡爾頓大學(Carleton University)的傑出研究榮譽教授。李托博士曾任教於卡爾頓、麥吉爾(McGill)、牛津及哈佛大學,曾連續三年獲哈佛大學畢業生評選為「最喜愛的教授」。他目前往返於英國劍橋與加拿大渥太華。
欲獲得更多關於作者的資訊請至www.brianrlittle.com,或關注他的推特Twitter@DrBrianRLittle。
書名: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
出版:天下雜誌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