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單身大齡人士,或是悠活的頂客族?是否表面看來手頭寬裕,日子愜意,內心卻有塊「不願面對的真相」?對於人生三大威脅,深感惶惶不安,沒有可依靠對象?在理財專家眼裡,要許自己一個「樂活無憂的熟齡人生」,其實比兒女成群更單純,只要把錢的規畫想清楚,老而無後,也就沒那麼悲涼。
但,這只是表面的從容與開朗;因為無後,讓他年過半百,得獨自面對人生三大威脅——「老、病、死」,一旦發生,誰來照顧安養自己?誰能照著自己的心願,安排財產後事?問題雖沉重,卻不得逃避拖延,以下是他的覺悟告白:
以前,我也曾陸續想過這類問題,像是人生走到末期,該做些什麼安排?該如何向親人摯友告別?如果老婆比我早離開,沒有小孩,又極度害怕孤單的我,該如何自處?每當想到這些,就下意識地想迴避。直到那天,我接到一通電話,才逼得自己重新正視這些事。
那是一位有二十多年交情的朋友,長我十歲,電話那頭,他以極認真的口氣問:「你願不願意當我的遺囑執行人?」他單身一輩子,小有財富,目前身體健朗,卻開始準備遺囑。
說真的,早些年還率性地想,要安排什麼?人死了,這些財產都不關我的事。但這幾年發現,年紀越大,越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你會捨不得離開、很怕死,人家說:「一口嗎啡一口氣,也要活下去」就是這個意思。既然如此,好好活著,善待自己及親友,提早想清楚關於終老、病痛、死亡的安排,也才算是做到負責,人生不留遺憾。
關於死亡,我內心有幾個糾結。如果我比太太早走,老實說,我不知道她會不會拿出一部分遺產,來照顧經濟狀況比較差的弟、妹。人同此心,我想我太太或許也有這層顧慮。
還有一件事更麻煩痛苦,就是失智或失能了怎麼辦?我有保險,但實際內容及額度可能都只是基本,我不忍心拖累另一半……。
也有人說,信託能幫我管理錢的事,但需要找一名監察人。該怎麼找人選,也是個問題,如何確保不被監察人背叛呢?
人生很多事其實都在預習,好好面對自己的財產規畫,盤點所有關於終老的疑慮與不足,對我來說,是四、五年級生最該有的覺醒,也是最不該迴避的事。
你是單身大齡人士?或像紀伊仁一樣,是個悠活的頂客族?表面看來手頭寬裕,日子愜意,但內心是否有塊「不願面對的真相」?面對人生三大威脅,深感惶惶不安,沒有可依靠的對象?
老而無後,這四個字看來的確有些悲涼,但在理財專家的眼裡,要「許自己一個樂活無憂的熟齡人生」,無後族的問題,其實比兒女成群者更為單純,原因在於,「老、病、死」這三大人生威脅中,無後族幾乎可以直接刪去最後一項「死」,沒有「身後錢留子孫」的罣礙。
法則一》資源集中用於在世時 生存險的重要性,遠高過死亡險
換句話說,只要把握原則、用對方法,無後族其實更有機會達到樂活熟齡的美好境界。而說到退休理財原則,首先就是要「把大多數資源運用於自己還在世上時」,或者說,理財的火力可以更集中,專注解決「老、病」風險;理財的任務,則是「盡可能讓自己活著享受半生打拚的果實」。
這麼想來,問題的確單純許多。「老」的風險,在於老後的日常生活費不足,以及身體心智退化後,可能面臨無人照料、管理財務的問題。至於「病」的風險,可將其定義為發生意外、疾病後的醫療需求。
老與病,牽涉到「人的照顧」與「錢的規畫」,富邦證券專家團隊協理陳秋蘭表示,現在有越來越多金融機構,跨足健檢、養生村,將「照顧錢」的服務,延伸至「照顧人」;換言之,只要將「錢的規畫」做好,「人的照顧」自然水到渠成。
就「規畫錢」的部分來說,保險,是退休理財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而既然無後,退休理財的第一法則是「資源集中用於自己在世時」,那麼,選擇保險商品時,「生存險重於死亡險」,就是必須放在心頭的重要原則。陳秋蘭直白指出,無後族保險規畫重點,就是「活著的時候有錢用,而不是死後留更多。」
她進一步點出架構保險網的兩大關鍵,首先,是解決「病」的風險,也就是保險規畫必須以滿足重大醫療需求為基礎,包括醫療險、癌症險、重大傷病險及殘扶險(殘廢扶助險)等,都要一應俱全,才能避免因大病花掉養老積蓄。
其次,則是克服「老」的需求,也就是布局「一個人老後」的固定現金收入,在商品選擇上,最好具有固定領息的年金給付特質。而若考量到身心退化後,需要特別的照料花費,長照險也不能輕易偏廢。
法則二》第一要務不是「退休金」醫療、殘扶、重大傷病險 缺一不可
目前單身的黃以萍(化名),雖然才是即將邁入不惑之年的年紀,但已為自己往後獨身生活準備,而她現階段的重點,就在降低老後「病」的風險。
「身為家中單身長女,照顧父母原就責無旁貸,但隨著我年紀漸長,父母親也會慢慢老去,大齡女照顧熟齡父母這件事,開始讓我感到不安。」為排解這種焦慮,她注重飲食,定期健檢,此外,也開始了以醫療為主的保險規畫。
她說,「為預防健康出狀況,不能工作,我買了兩份醫療險,其中一份要能副本理賠(編按:醫療費用單據不須正本就能申請理賠);因為一份可用來補貼醫療費用,另一份可填補收入缺口,且會買到足夠的實支實付醫療險,畢竟醫療技術進步,現在住院時間都不長,但自費項目變多,實支實付醫療險效用更大。另外,只要有公司團險,我一定會再加購。」
除了醫療險,她還擔心發生意外失能情況,也將風險全部移轉給保險公司。
黃以萍的作法,大致符合全球人壽商品部助理副總經理鄭中安所提出的終老保險原則,他表示,單身不婚或已婚不生族群,雖然少了子女可依靠,但在職業生涯中,也沒有子女教養金的牽絆,醫療保險規畫上,更應該「趁早做」、「趁健康時做」、「選對工具及專款專用來做」。
陳秋蘭也表示,「很多人在進行退休規畫時,只重投資,眼裡只有『退休金』的數字,卻輕忽及早建立保障型保險的重要。」等到退休後,保險公司加費事小,嚴重點甚至可能拒保。
儘管如此,在專家眼中,如果黃以萍行有餘力,其實可以為自己的老後照護保險規畫做得更多。鄭中安表示,除了醫療險,無後族要完整布局老後照護所需,最好能以目前理賠定義較明確的終身型殘扶險為主,再搭配可當作填補收入的定期型殘扶險,以及理賠簡單的重大傷病險,作為保險規畫主軸。
法則三》屆退族優先選擇年金險 年輕族群善用「多出來的錢」
至於無後族退休理財的另一問題——老後生活費,幾乎可以確定,「年金險」是第一優先的考慮方向。
道理不難理解,在目前市面上打著「養老」名號的各類保險商品中,唯有年金險是「沒有身故給付」的險種。記得嗎?無後族退休理財的第一原則是「資源集中用於自己在世時」,衍生於此的第二原則是:「保險規畫,生存險重於死亡險」,而年金險,就是標準的生存險。
由於沒有身故、身殘給付,年金險的功能很純粹,就是提供「在世時的生活費用」,也因為功能純粹,在同樣的成本下,年金險所能提供的年金給付金額,明顯高出其他養老保險商品一大截。根據試算,若與同樣訴求年年領息的還本型終身壽險相比,投保年金險所獲得的每月給付金額,應可比還本型終身壽險多出一倍。
因此,如果你是已退、屆退的無後一族,且手中已有終身壽險保單,那麼,可考慮透過「保單活化」的機制,將壽險保單轉換為同家保險公司的年金險商品。而如果你還在相對年輕的人生階段,且打定主意「獨自樂活過一生」,眼前,其實你還有更值得努力的耕耘方向。
養一個孩子要多少錢呢?曾經有人試算,從出生到大學畢業,至少需要五百萬元。換個角度想,如果你抱定一生無子,至少也就多出了五百萬元的「可支配所得」。不要小看這五百萬元,這筆資金既然可以被定位為「多出來的錢」,那麼,也就可以考慮用於風險稍高的投資策略,試圖賺取更高報酬。
簡單計算,如果將五百萬元分批在二十二年(也就是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的正常期間)進行投資,每月平均可提撥至少一萬八千元定期定額買基金,以相對保守的每年平均五%報酬率計算,二十二年後,即可累積八六六萬元以上。
如果在四十歲時決定不生,二十二年後,其實正好也是屆齡退休的年齡,那麼,這筆「養出來」的八六六萬元如何運用呢?如果你已做好了醫療、年金險規畫,自可將這筆資金留在身邊當作退休享樂金,抑或轉入相對保守的配息型基金或高息股,繼續讓財富增值。
法則四》用信託鎖住財富 人生最後一項保全資產的金融工具
但陳秋蘭也提醒:「別忘了,隨著年紀漸增,高齡伴隨而來的退化,將使理財、甚至基本的財務管理能力大打折扣。」也因此,對於沒有孩子在身邊理性把關的無後族來說,將部分財產交付信託,也是必修的一堂課。
「信託可當作把錢『鎖起來』的好工具。」陳秋蘭表示,信託的好處在能扮演好「付款者」角色,若年老意識糊塗,住到安養中心,相關費用就能以信託代為支付;或有大筆醫療住院開銷,也可透過信託契約,憑單據或請款單支付相關費用。
相較保險、基金等,一般人對信託工具較陌生,「我常接到電話,都是來問信貸或信用卡相關問題,顯示信託業務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國泰世華銀行信託部協理趙子仁表示,對於單身或無後族群來說,透過信託契約來保全自己的資產,確保老年生活無虞,是目前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中,最值得參考的作法。
簡單講,若單身或無後族群要成立信託,委託人及受益人就是自己,須與受託人、也就是銀行簽訂信託契約,並找一位以上值得信賴的親友擔任信託監察人,將現金、不動產、股票或保險金等交付信託。
「契約內容會載明,開始付款時間、每月給付金額等,在簽訂契約時,我們也會提醒客戶通膨風險,或引導客戶去想像未來要過怎樣的生活。」趙子仁說。
法則五》保留資金運用彈性空間 多餘資金留身邊,趁活著自己用
換言之,信託主要目的,在確保委託人的金錢使用,能照著自己的規畫來完成。不論是每月給付固定金額,或以單據實支實付方式給付,都能透過契約內容,達到照顧日常生活、醫療、及看護等目的,直到信託財產用盡,或受益人身故才結束。
趙子仁表示,信託最大的特色在專款專用,除契約規畫一次性費用約在六千至一萬元不等外,支付給銀行的就是信託管理費,一年約○.五%;等於是定存利息就可支付,費用相當親民,值得有金錢管理需求的人,當作人生最後一項足以保全資產的金融工具。
但必須注意的是,就像趙子仁的解讀,信託應被視為「人生最後一項保全資產的金融工具」;也就是說,優點在於「難以上下其手」,缺點則是「急用錢時缺乏彈性」,因此,要提撥多少比重的資金交付信託,其實也得仔細考量。
舉例來說,若你已有充分的年金、醫療、殘扶險等,足以讓自己在「銀行帳戶一無所有」時,仍能維持一定生活水準,且不必擔憂意外疾病的醫療照顧費用,那麼,把多餘資金留在身邊隨時活用,亦非壞事。畢竟,老話一句,無後理財的重點,還是趁著能活動時,盡量享受自己半生打拚的成果才是。
晚年現金不夠?
「以房養老」趨勢夯
使用保險與信託工具,都是小有財富的族群,若手邊沒有足夠資金可養老,但名下有房產的人,就可透過「以房養老」方案,將房屋抵押給銀行,並依約定領取一定金額,安享晚年。
例如,為因應通膨及房屋折舊、貶值風險,銀行會以目前房屋現值,打六到七折估出一個價格,再依照平均餘命,計算每月應撥發金額。
像65歲的老先生,估計餘命約20年,名下房產打六折後,以1200萬元當作抵押,平均一年須給付60萬元,亦即他每月就有5萬元可花用。
若老先生在75歲過世,扣除借款本金及利息後,房屋殘值大約剩下500萬元,此時銀行就會通知法定繼承人還款;若拒絕還款,銀行就會依規定進行法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