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美國企業不再追求實質獲利與員工分享利潤,而是以股票市場價格和股東獲利掛帥;企業不再創造就業機會與背後所帶來的社會力量,而是不斷想著如何縮減成本、創造短期巨額收益。
這絕對不是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會做的事。
二○一三年春天,賈伯斯在蘋果(Apple Inc.)的執行長接班人提姆‧庫克(Tim Cook)決定,公司要借一百七十億美元的債務。是的,借貸。
即使蘋果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企業,而且到目前為止已經銷售超過十億個科技裝置,銀行裡已經有一千四百五十億美元的存款,每個月還不斷流進三十億美元的獲利。
所以,為什麼要借錢?很明顯地,並不是因為公司資金短缺,或無法動用現金,而是因為蘋果的財務主管決定,借貸是取得資金更好、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
不管一般貸款的成本有多少,由於有一種只對績優公司發行的低利率債券,蘋果就能因此大幅節省成本。
更棒的是,蘋果不必真的動用它的銀行帳戶,它不像我們,帳戶就開在街口某個銀行,而是散布在全球各個不同地點,包括境外的金融機構(公司對這些細節很保密)。
如果這些資金回流到美國,蘋果就得為這筆錢付出很高的稅率,雖然一家正宗的美國公司逃避大筆稅金不太好看,但這的確是它一直細心規劃在避免的事。
因此蘋果借了一百七十億美元。這絕對不是賈伯斯的行事風格。
賈伯斯專注在不斷創造讓人無法抗拒並能改變生活的產品,並且對產品成功之後,錢就會跟著進來深具信心。
相較之下,庫克密切關注的是資金,對資金的操控手法也越來越複雜。為什麼呢?
部分原因是自從二○一一年賈伯斯過世後,即使公司仍然銷售出數量驚人的產品,但蘋果已經開發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
有時候,這件事會讓股價受挫,也讓人擔心公司未來的長期發展。
當然,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當一家公司更聚焦在財務工程而不是實質工程時,就會更相信這是必須繼續做下去的事。但現在,蘋果有的就是現金。
那麼,是什麼原因需要這一百七十億美元?
而且至少在短期內,這個策略的確奏效。股價一上揚,就能為同意這種操作手法的董事會成員,以及公司的股東們產出數億美元的紙上財富,而庫克本人也是公司最大的股東之一。
這對他們來說很棒,但並沒有為蘋果帶來光采。對沖基金經理人戴維‧安霍恩(David Einhorn)長久以來一直在抱怨,這家公司的儲備現金,股東分得還不夠。
蘋果大概是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公司,當然也是最受喜愛的公司之一,現在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思考,要如何從財務工程而不是傳統工程來賺錢。
這個小插曲也清楚說明,很多美國最大型的企業已經背離自己顧客的需求和欲望,以及整體國民的情感和理智。因為沒有犯錯,蘋果也不構成違法行為。
因此,蘋果回購股票和發放股利,已經成為稀鬆平常的事。這個策略讓公司的高階主管和最大股東變得更富有,但長期下來經常扼殺了創新的能量,也削減了創造就業的機會,並慢慢侵蝕了它的競爭地位。
從二○○五年到二○一四年之間,標準普爾五百指數(S&P 500)的五百家公司,在這類支出總共花了超過六兆美元的金額,即使他們裁減工作又減少投資,依然刺激了股價與市場。
像蘋果這樣的企業金庫滿溢,因此美國頂尖公司今年分給股東的現金,很可能會創下新高。
簡直是兩個世界。薪資停止成長,就業領域成長最快的前十種類別當中,有六種時薪是十五美元,而且勞動參與率是一九七○年代晚期以來的最低值。
這個什麼東西就是華爾街。
就在蘋果宣布將用一百七十億美元回報投資人的幾個星期後,鯊魚開始環伺。
伊坎開始火速收購蘋果股票,並要求庫克花更多錢回購股票。每次他一要求,蘋果股價就跟著攀升。到了二○一五年五月,伊坎的股權暴增了三三○%,超過六百五十億美元。
而且蘋果也宣布,到二○一七年三月為止,總計將花兩千億美元在發放股利和回購股票上。
這好比食用大量的糖分後所造成的興奮感,所有人都在猜,這對蘋果長期的未來意味著什麼。但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美國的生意已經不再是商業了,而是金融業。
在金融市場創造財富已經變成目的,而不是把金融市場當成工具,以達成共享經濟繁榮的目的。這完全是本末倒置。
更糟的是,金融思維已經在美國企業根深蒂固,即使最大和最有前景的公司也開始運作得像銀行。
舉例來說,蘋果開始和金融機構一樣,用大筆多餘的現金購買企業債券。
如果科技大廠在某個時間決定拋售這些債券,市場就會受到影響,這個問題已經引起金融研究局(Office of Financial Research)專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