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博士曾受邀TEDxBoston演講,並於演講過程中舉出一些他就讀哈佛商學院同班同學的例子,明明當時是人生勝利組,為何許多追求成就的人常常掉入引發不幸的陷阱(像是與配偶離婚、跟小孩疏離,甚至鬧出醜聞、犯罪入獄)?究竟他們的人生策略出了什麼問題呢?
這本書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博士(Clayton M. Christensen)與詹姆斯.歐沃斯先生(JamesAllworth)以及凱倫.狄倫女士(Karen Dillon)共同出版。我會知道這本書,主要是因為我過往讀過克雷頓.克里斯汀生博士的經典著作《創新的兩難》、《5個技巧,簡單學創新》、《創新者的修練》,對我來說,他是創新領域的大師級教授,拿起這本書《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書來看時,心中不免納悶:創意大師怎麼轉換領域了?閱讀完這本書,真的能夠清楚衡量我的人生嗎?
就我之前的閱讀經驗,克里斯汀生博士總是會有不同的洞見(insight)出現,我就試著先讓自己的偏見與疑惑先放一旁,調整好空杯心態之後才來閱讀這本書.
他曾受邀TEDxBoston邀請分享這主題,並於演講過程中舉出一些他就讀哈佛商學院同班同學的例子,明明當時是人生勝利組,為何許多追求成就的人常常掉入引發不幸的陷阱(像是與配偶離婚、跟小孩疏離,甚至鬧出醜聞、犯罪入獄)?究竟他們的人生策略出了什麼問題呢?
克里斯汀生博士在這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三個人生問題,這三個問題分別是:
1.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樂?
2. 如何知道我與配偶、兒女與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泉源?
3. 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
這本書我自認看很久,前後反覆看了好幾次,因為每個問題背後我都讓自己停下來重新思考與盤點目前的現況。
1. 如何知道我的工作生涯可以成功、快樂?
書中提到了一個理論:
保健因素:是外在的,包含:薪水、地位、工作環境等,許多人都會認為給高薪、 高社經地位,或是工作環境好就能在工作上快樂,但事實上並不然,書中說改善這項頂多只能讓人不討厭工作,而不會喜愛這項工作。
動機因素:是內在的,包含:工作挑戰性、得到認可、當責。簡單來說,要讓自己感受到這樣付出是有意義的,再加上保健因素的支持,工作才有可能快樂。
每天一早起床,我有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感到歡喜快樂嗎?我現在是經常工作到很晚,之後很早起床。雖然目前工作量負擔重很多,時常也是忙到躺下就能秒睡,但我覺得每天看到自己待辦清單一條一條完成劃掉,那種穩定的踏實感,會讓自己臉上與心中有淡淡的微笑,我自認很喜歡自己目前的跨界工作型態。
書中也提到要擬定策略,我基本上是同意的,但這有一個前提:如果只設定自己的目標,結果趨勢未到,自己做了很多事情白努力,只能樂觀來看這也是一種累積(苦笑)。我的體驗是,自己擬定的策略,也要結合趨勢才能產生更多加乘效果。但要能夠判斷,就只能靠用功勤勞閱讀,涉略趨勢,透過不同角度的交錯比對,找出相對可能的趨勢,然後檢視自己條件是否符合這個趨勢,思考如何轉換與銜接。
策略也是一個持續變動的過程,沒有一個策略可以一直用而效果一樣,都會有邊際效益遞減與動態競爭的相對耗損。讓自己一直站在趨勢的相對高點,也會有市場差異化與市場需求的平衡拿捏,某程度也是保健因子跟激勵因子相互搭配的效果。而能使策略成功,我們必須思考如何讓資源分配能跟目標一致,每次修正都要能與心中價值觀相符。可以審慎思考:短期決定是好的,但對長期沒有益處,那我們是否仍持續這決定呢?
2. 如何知道我與配偶、兒女與朋友的關係可以成為快樂泉源?
「關係」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工作性質時常在外地奔波,每次在家時間都特別珍惜,但仍覺得不足有改進之處。書中提到一個觀念我很有共鳴:不管哪種人際關係,投資時間都必須要「趁早開始」,像是孩子的陪伴與交流,長輩的照護等等,跟史蒂芬。柯維先生提到的情感帳戶存款觀念很相近。
而對於家人朋友也要有犧牲奉獻的精神,但這要建立在能互相了解彼此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單向給予自己覺得為對方好的,所以需要了解彼此需求並努力使自己所愛的人高興才是正確的方向。
對於孩子也不要溺愛,克里斯汀生博士從Dell及ASUS的案例談起:一開始Dell電路板由ASUS所製造,這樣模式讓彼此都有不錯的報酬,後來ASUS提議Dell或許可以連主機板都外包,這樣毛利更加提升。Dell就這樣一步步外包給ASUS,最後只剩下品牌。短期看來Dell投報率逐步提升,但ASUS推出自有品牌時,Dell早就失去了生產電腦的能力。
教育孩子思考的不是現在,而是我們不在的時候,他們是否有能力更加茁壯。這樣以終為始的思考,可以在孩子面對困難時,我們可以相對冷靜判斷,可以從中相對減少些煎熬。因為心中明白這樣的獨立自主思維,反而是培養孩子成長與自信來源的一種方式。如果把過多的事情外包,那麼小孩子很容易的就失去應該擁有的能力。而能力檢視可從三個面向來看待:
資源:金錢、物質、時間、經歷、知識、才能、人際關係等。
流程:運用資源所創造出來的。
優先順序(價值觀):在我心目中覺得哪些事情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3. 如何知道我這一生會堅守原則,以免除牢獄之災?
這個問題其實我沈思反省良久。因為我發覺現在時間緊迫不允許,有時要完成很多事情,反而會妥協了一些事情。
克里斯汀生博士在書中提到因為信仰要上教堂,而無法出席球隊冠軍賽,這真的令我印象深刻。換作是我,我應該會去球隊比賽,因為不希望我的夥伴們因為我的關係而努力白費,我自覺這樣的人際壓力對我來說是個壓力。那我能夠怎麼做?我堅持不變的是什麼呢?是否因此持「這次就好,下不為例」的狀況持續出現?越多的更動某程度也帶來越多的混亂,這是我認為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思考許久並把相關問題記錄下來,有想到幾個問題與大家分享:
我這輩子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我最核心不可動搖的信念是什麼?
我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
遇到極端狀況測試時,我會怎麼做決定?這些真的是如此不可動搖嗎?
做這樣的練習與寫下來的內容我自己覺得極為珍貴。謝謝克里斯汀生博士的自我省思,這本書真的很值得珍藏並定期回頭翻閱,誠摯推薦給大家!
克里斯汀生博士在TED演講「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