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受過人僕學苑的薰陶,開始比較多比例接觸中西方經典文學作品,並於工作之餘偶爾涉略中西方哲學。哲學,是愛智之學;哲學家,是愛智之人。「哲學與其說是一門學問,不如說是生活的態度」,這項論點我頗為認同。
這兩年看到大家人手一本長銷榜的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剛好自己大學本科也是念心理學,但慚愧的是目前只對阿德勒有些許模糊印象,於是抱著趁此機會好好研究一番,也順便對自己的人生做個反思反饋的念頭,也順應風潮入手了一本。
在《被討厭的勇氣》第一部曲中,我覺得收穫最大的是「課題分離」。簡單而言,就是這件事最後誰該負責,就由誰決定。不是以自己為中心而生活,而是反過頭來是理解世界不是以自己圍繞,對我來說,這是一種臣服,把自己縮小看得不重要,這個世界才有了新的遼闊。因此,二部曲出版時,我也頗為期待,在明瞭「課題分離」後,問自己一句話:然後呢?我帶著期待閱讀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
以下分享我閱讀《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後消化的重點心得。
阿德勒是很入世的心理學家,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卻依然相信人類有向善的可能性。而其學說有幾個目標:
行動面的目標
一、自立: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教育並不是介入,而是協助朝自立發展的工具。之前聽過一句很棒的話:自己的人生,由自己決定怎麼活,千萬不要活在別人兩片薄薄的嘴唇之下。
但知易行難,我們都有太多的人情包袱跟罣礙存在,如同父子騎驢的窘境,不論你怎麼做,總是會有人不買單或嫌惡。因為你並不是為了滿足他人期望而活的,而別人也不是為了成就你的期望而存在。期望是永無止境的!那種人就這樣置身於依賴的處境,過著永遠追求卻永遠得不到滿足的人生。
我們因為對自己沒自信,才會需要他人的認同。這是因為缺乏身為「普通人」的勇氣。不是將價值定位在與他人不同,而是將價值放在自我認同上。
而所謂自立,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因為愛就是從「我」解放出來,明白自己很普通並不特別,無法讓世界永遠以自己為中心而獨佔稱霸,必須要與世界和解,了解到自己其實是世界的一部分,並完成了自立,真正地接納了世界。
自己的人生與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一切都應由自己決定。至於做出決定時所需要的材料,如果身為大人的我們具備的話,可以提供給他人。這就是教育工作者所應有的姿態。
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很難不與人對話,彼此本來就是不同個體,無法百分百心電感應是必然,衝突也在所難免,那要如何做到與社會和諧相處?與周遭和諧相處?與自己和諧相處?可以思考兩個層面:
1. 內心三角柱:
A. 可憐的我:通常遇到衝突或誤解而感到委屈,可能會出現可憐的我,像是:做這麼多還要被嫌棄,我是何苦呢?
B. 可惡的他:之後會出現「我沒錯!都是他的錯」的卸責態度,因此可惡的他就出現了!沒有了信念或是對於此事對錯的自覺,就會陷入情緒當中,並可能連結之後的脫序行為產生,形成惡性循環。
C. 「今後該怎麼辦呢?」:這句話我覺得極為關鍵,是發現可憐的我跟可惡的他出現了劍拔弩張的情況,彼此堅持己見而不退縮。「今後該怎麼辦呢?」如同當頭棒喝,使自己思考不再陷入情緒,而是理性思考我該怎麼做,這與史蒂芬.科維(StephenCovey)先生的最後著作《第三選擇》不謀而合。
2. 脫序行為的目的:
A. 尋求稱讚:希望在共同體之中取得具有特權的地位。如果沒有人稱讚,就不會採取適切的行動,而且要是沒有人懲罰,就有可能做出不當行為。
B. 引人注目:即使得不到稱讚也無所謂,總之引人注目就對了。希望自己在所屬的共同體之中,擁有一個確切而牢固的安身之處。例如:用調皮搗蛋來贏得注目、或是以無能的形象來贏得注目,獲取特別的地位。
C. 權力鬥爭:也就是反抗、不順從任何人,不斷挑釁,挑起戰爭。藉由戰鬥中的勝利來彰顯自己的力量,試圖享有特權地位。
D. 復仇:決心要挑起權力鬥爭,可是對方卻聞風不動,對自己完全不理會因此吃了敗仗,無法贏得勝利。對那些不認同這個無可取代的我的人進行愛的復仇,讓他們在憎惡的情緒中給予我關注。因此進入復仇階段的人,不會選擇正面交戰,他們策劃的不是壞事,而是一再重複對方討厭的事。
E. 證明自己無能:與其一邊想著或許辦得到,一邊去處理課題,結果遭遇失敗,不如一開始就認定不可能辦到,直接放棄比較輕鬆,於是他們會用盡各種方法手段來證明自己有多無能!
三、心理面的目標
B. 無論是誰,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我們必須要問的,不是世界是什麼樣子,而是你如何看待世界。
C. 重要的不是你被賦予了什麼,而是你如何去運用它。無論任何對象都能賦予尊敬與相信。在追求利己之心的前方,就是貢獻他人。所有的工作都是共同體之中必須要有人去做,我們不過是各自分擔而已。個人的價值不是以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來判斷,而是由他對這份工作採取什麼樣的態度來決定。不論是日本國寶級清潔指導員新津春子女士或是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先生,或是近年來讓台灣麵包風靡世界的吳寶春先生,都是用職人一期一會的態度在面對自己的角色,這也是跳脫「本我」的意識之後,將思考拉高層級才能達到的境界。
要先相信,才能信任。真正的信任,其實是具有徹底主動的影響力。要先信任自己,才能信任他人。能否信任對方,其實在於你是否尊敬他。
對他人在意的事寄予關注,這是一切人際關係中所需要的尊敬,具體行動的第一步。當我們對某件事情感觸良多,但囿於時間太少、事情太多,為了效率而獨斷地判斷是難以避免的慣性,但這也是癥結所在。
四、愛,是兩人共同完成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