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管理學習的章節最後一部分,講回孩童般的自我似乎很合理。我們第一次學習時,身邊都有父母陪伴,他們支持我們的方式就是關鍵。
跟在公園裡與其他孩子踢球時,爸爸可能會加入。對父親而言,這只是在和自己的孩子玩耍,但對孩子來說,這是學習,他們模仿探索,很可能隨著遊戲進行而變得有競爭力,甚至可能加入少年足球隊。家裡的態度「文化培養」很重要,足球的哪個方面最重要?是社交、享受、進步、肢體運動,還是被選進球隊?如果他們成功被選進球隊,父母的反應會如何?是「能加入球隊實在太棒了!」或者「有機會參加足球隊踢球真是太好了,對吧?」還是「我們真的覺得你進步很多,也很開心你享受過程。」
如果孩子進不了球隊,他們又會是什麼反應?如果進入球隊不是家長的終極目標,比起這個,他們更重視孩子是否享受過程,對於他們的進步感到興奮,就比較不會失望。但如果孩子覺得父母可能會失望,就可能構成孩子的結果壓力經驗。
大多少年足球隊初期著重的是孩子是否都開開心心地踢球,而且會盡量讓每個孩子都加入,但早晚,這種時刻經常來得太早,就會出現壓力與期許,好球員會擠進足球隊,其他則被淘汰。不僅如此,少年足球賽的本質,例如:學習新技能、沒有最終結果(輸贏之分)的踢球,會被成人足球賽的競爭衝擊淹沒。這個階段的孩子仍在培養技能,但踢球的樂趣卻變相成為期許的重擔─進入球隊、贏得球賽。
英格蘭這種少年足球的做法很不吃香,常被拿來跟其他國家比較,特別是荷蘭。荷蘭青少年的訓練重點,就是在小型球場玩耍跟培養技巧,等到年齡更長才換到真正的球場進行十一人比賽。英國足協盃的青年發展檢討報告提出改進,根據網站是「對孩子友善的現代足球方針,挑戰過去非贏不可,令人無法喘息的足球培育。大人合力打造出主動態度,同時為孩子創造出更優質的學習環境,並以他們的需求為主。」但令人難過的真相是,很多年輕足球員太早就被競爭壓力龐大、只看結果的文化給擠出足球行列。
孩子以不同速度成長茁壯,不到十一人的隊伍中看得見各種體型、能力、身材和成熟度的孩子,同一支隊伍的球員到了十七歲時,體格可能會完全不同,發育成熟的時間點各不相同。我見過太多讓孩子太早就參與運動,結果放棄其他機會的案例,也見過十歲的孩子在父母陪同下簽約,加入職業足球隊。這孩子十歲以前在足球隊是得分高手,也常常獲得當場最佳球員,但十五歲後他卻不再有這種影響力,不能再玩橄欖球、板球,也無法參與體育課,全因父母和球隊對他施壓,這種壓力對一名青少年來說太沉重。十六歲從學校畢業,十七歲
被球團拋棄,他最後一無所有。
我們應該讓年輕人接觸各式各樣的活動、享受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不管他們某項運動或科目是否特別出類拔萃,都應該讓他們參與各種運動與活動。每個人成長的速度不同,只有少數人注定成為世界冠軍,但有件事我們倒可以支持下去,那就是不停學習、探索和進步的熱忱,不論是運動、自然史或天文學。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接觸這些科目時有多精力充沛嗎?
我們可以決定是否讓孩子繼續用充滿童心的態度學習,如果我們想要讓自己進步,在高壓下改進我們的表現,就得重新找回這種態度。
駕馭壓力黃金3號法則:管理學習
管理學習的能力,而不是單純指導或指示,能增進對方的理解、提升表現潛力。詳盡的指導式教學往往讓人更困惑,會干擾壓力下的表現能力。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 戴夫.亞雷德 Dave Alred
出版:三采文化
書名: 不被壓力綁架:駕馭壓力黃金8法則,在關鍵時刻不失常,表現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