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作者赫伯.柯漢說道:「人一生有八成時間都在談判。」
回答這個問題以前先要先弄清楚一件事:何謂談判?如何定義談判會影響你是否該舉手。
正在閱讀本書的你,你認為什麼是談判呢?
有些人會這樣回答:「談判是盡可能得到令自己滿意結果的技術。」這樣的答案我們稱之為談判一.○,六十多年前的學者們都是這麼說的。當「談判」被這樣定義時,會出現幾個問題,首先是得到越多自己想要的結果越好,但是如果下次再向對方提出談判邀約,對方就會開始對我避而遠之,儘管最後應邀出席,出現時也會心存怨恨(甚至歹念)。
因此,三十多年前的哈佛大學羅傑.費雪教授和威廉.尤瑞教授,重新定義談判一詞。
「所謂談判是將彼此經濟利益極大化的溝通過程。」就是「你和我都有好處」,創造雙方都能滿意的結果,我們將此稱之為談判二.○。
近年來談判學者們的想法又改觀了,他們對談判一詞的定義是使對方的行為、認知、情感有所改變,並且培養共同價值觀的溝通過程,這就是談判三.○。
為能讓各位輕鬆理解,讓我舉個例子做補充說明。假設你是業務負責人,要和一位非常重要的客戶進行初次面談,剛好那天是他們公司的便服日,所以對方穿著一身輕便前來赴約,他的上衣是知名登山品牌的T恤,你也注意到這一點,接下來怎麼對話?
你:您喜歡登山嗎?
對方:非常喜歡。
你:您常爬哪一座山呢?我最喜歡爬北漢山了。
對方:北漢山嗎?我也很喜歡⋯⋯您有爬過北漢山的碑峰嗎?
你:哈哈,我上個禮拜才剛去,差點沒累死,但是上面的景色實在很壯觀。
對方:沒錯,我也常爬北漢山。
當對方要從皮夾裡取出名片時,你瞥見了一張全家福,其中有三名子女。
你:您有三名子女嗎?真是太巧了,我們家也是三個孩子。您有看到那則報導嗎?據說在韓國養一名小孩總花費近一千萬,我們至少要有三千萬才養得起這些孩子啊,看來我們都得繼續努力奮鬥了呢!
從頭到尾,你都沒提到貨品單價、數量、供貨條件等業務內容,一直與對方「閒聊」便結束這一小時的會面,之後對方對你的印象會是:「那位業務感覺人很不錯,之後有機會還可以一起去爬北漢山」,或「和他聊天後感覺他是個合情合理的人」。
剛才的你是否算在談判呢?這稱不上談判?談判二.○的學者會認為你並沒有談判,為什麼?因為剛才對話內容中,你和對方根本沒有談及任何關於經濟利益的事情;反之,談判三.○的學者則會認為你有談判,為什麼?因為對方已經對你產生「那人感覺很不錯」的良好「情感」,或認為「那位業務是個合情合理的人」,對你的「認知」已經有所改變。
因此,近年來談判學者們對「心理學」領域非常感興趣。在前幾年暢銷談判書《華頓商學院最受歡迎的談判課》中,作者戴蒙教授就是以一則短篇故事作為第一篇開場。
某位女學生太晚抵達機場,眼看一定得搭上的那班飛機就在眼前,無奈登機門卻已關閉,不論如何拜託地勤人員,也只得到無法登機的回覆,此時她突然靈機一動,跑去站在能夠與機長四目相望的落地窗前,這位女學生最後是如何成功說服機長,讓她搭上這班飛機的呢?答案如下:「她用懇切的眼神望向機長,把手上的手提包扔在地上,然後繼續用懇切的眼神與機長四目相望。」終於,機長看見了這名女學生,喊道:「等等!停!我們等那位小姐登機再出發。」於是,女學生順利搭上了那班飛機。這就是書中出現的第一個案例。
說實話,我在看完這篇故事的當下是感到荒謬的,怎麼可能會有這種事?但是在現如今這個時代,這樣的故事似乎不足為奇,也證明了情感在談判過程中的重要性。
年初,某間中小企業執行長對職員們說:「如果今年目標業績有達成,我就送所有員工去海外旅行。」結果歲末年終時,公司員工們達成年度目標,但是執行長左思右想,要送所有人去海外旅行實在負擔太大,他最後宣布:「海外旅行太困難了,我們還是別去吧。」可想而知,這樣的發言多麼令職員們心生不滿,此時,執行長又提出了修正方案。
「那就改成國內旅遊吧!」職員們的反應會如何呢?「呿,誰稀罕!」喜歡強詞奪理的執行長,看見員工們的反應以後反而感到不可思議,「天啊,送你們去國內旅遊已經很不錯了好嗎?總比完全取消不去好吧?」
執行長您有所不知,重點不是「去總比不去好」,而是「奇檬子很差」的原因。當初是員工主動提出要去海外旅行的嗎?當然不是,是執行長一時興起自己提的議(海外旅行),結果又反悔(沒有海外旅行這回事),最後決定折衷(至少送大家去國內旅遊),導致員工們不爽。
實際上,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協商談判也經常發生類似情況,選舉期間的承諾在當選後全數跳票,引發人民反彈上街抗議示威,政府再用折衷的方式強迫居民接受,尤其是要做為行政首都、興建新航廈、新都市計畫等議題,幾乎都是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導致人民不爽反彈的原因也和上述員工旅遊案例如出一轍。當然,這些問題雖然和經濟利益也有關聯,但最重要的還是在於這樣的手法很傷人心。
總結來說,我會這樣定義談判。
「使對方的行為、認知、情感有所改變,並且培養共同價值觀的溝通過程。」如果根據這樣的定義,最近一週內還有誰沒談判呢?相信人人都有。我們每天都需要談判,在家與絕對談不贏的宿敵—「另一半」談判;在公司不論出於願意或不願意,都得和主管、同事進行談判。請不要誤會,談判並非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交易,而是「為了培養更高價值的溝通過程」,因此,《談判》作者赫伯.柯漢說道:「人一生有八成時間都在談判。」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崔哲圭
出版:先覺出版
書名:價值談判:從獨贏、雙贏,到創造無限利益,4萬高階經理人瘋狂搶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