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這麼大,去看看不同的公司也沒有不好。你離開的那間公司,並不代表人生的一切。
在英國的日常生活中,解雇沒什麼好大驚小怪。對於被解雇的人而言,這不表示自身的能力不足,反而較近似於運氣不好。但是,即使我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卻無法接受,而且久久不能釋懷。無論歷經了多少次,始終都無法習慣。
英國人究竟如何與不走運打交道?
老實說,我在英國的這段期間,總共被解雇了四次。
同事們或許是為了要安慰我因為被炒魷魚,而徬徨無助,所以總是把自的己解雇慘狀說得滑稽可笑,但當下我實在笑不出來,也記不得旁人說了些什麼趣事。
有位同事知道,我曾長時間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他這麼告訴我:「這不是挺好的嗎?趁這個機會看看其他公司也不錯啊。世界這麼大呢!」既然都說到這種地步了,我只得振作起來,接受了旁人的好意,並思忖著:「究竟要到何時,我才能覺得被解雇未必是件壞事?」
我仍是學生、尚未前往英國的時候,到海外工作是很稀奇的。我曾讀過在海外工作過的人寫得經驗談,當時不經意的想到:「相較於其他地方,我們的工作習慣是不是有些與眾不同?」
我心中總帶著很多不確定的疑問。是不是因為社會上,各種公司的現狀不同而產生了差異?公司與工作習慣的差異,是否也會表現出,那個國家人民的生活習慣及現況?為了要得到答案,是不是該到他國看看呢?
當時,全球化這個詞彙還不太為人知曉,但我不是因為對自己的國家感到失望,才決定離開,只是單純的想見見外頭的世界;到英國也並非是去留學,而是為了工作。我會堅持到英國工作,不是為了花錢買到理想的生活,而是想看看攢錢過生活時,才能見到的特有光景。英國人的平常生活、他們工作的樣子,我都想一窺究竟。
於是我就這樣隻身前往英國,並歷經了許多次的解雇後,我才明白公司一直都是遵循著單純規則,有業務才招募、沒必要就解雇。
在這層原則之下,勞、雇雙方無時無刻都處於緊張狀態。公司不會保障員工,而員工也不會對公司抱有什麼期望。雙方互不依靠,只是為了短暫的共同目標而聚在一起。
景氣好的時候,無論新進員工還是離職員工的名字,都會被刊登在企業網站上。假如你有一定程度的實務經驗及專長,甚至有可能在企畫案期間受到特聘,但案子結束後就離開公司,繼續找下一個工作。這種彈性的工作約聘也不少見。
解雇是改變工作環境的契機
一半是出於自我警惕,一半是不怕他人非議,所以我才要在這邊老實說,絕大多數的亞洲工作者都覺得,若沒有必要,就不會自己去改變環境和態度。每當進入新環境時,比起從頭開始培養和新同事的信賴關係,更偏好在新的環境中,默默的埋頭苦幹,並拿出實際成果來證明自己。
然而,如果你有能力,往後有機會在多元環境中工作,說不定就有機會,能夠到世界各處參與各種專案計畫。例如,成為鐵道建設的專家,就有機會前往任何一個需要交通建設的國家。像倫敦這種革新快速的先進都市,時不時就需要規畫新的地鐵路線及翻新老舊站體。不僅如此,亞洲、非洲的新興國家,也迫切需要更完備的都市基礎設施。此外,假使你成為專家,負責規畫奧運相關設施,每四年就要換一次工作地點、生活環境。
事實上,有許多人都像這樣繞著地球工作。
這樣的工作型態最需要的是適應力及行動力,也相當重視當下和那個瞬間,能否盡全力完成工作。這些瞬間會成為成果,成果再化為點,不斷重複出現的點最後又連成了線。這些線就是人們所稱的職業生涯,這個論點也曾出現在某位名人的演講當中(按:二○○五年,由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於史丹佛大學的畢業演說提出)。
輕鬆和公司打交道
我在英國的職場、工地現場,看到很多不同的工作方法及態度,在這些經驗中,一定存在著一些訣竅,讓人能輕鬆的和公司及組織打交道。
二○一二年,正當大家都以為,金融風暴造成的動盪已有稍緩之際,又遭歐債危機重挫,裁員潮隨之而來,而某位年輕同事也在縮編名單中。這是他第一次遭逢解雇,所以備受打擊,離別聚餐時,我稍微和他聊了一下,希望多少能安慰他,「我也曾經被解雇,而且還是四次,你不需要太擔心。雖說當下一定會深受打擊,但正因為這些經驗,我才能像現在這樣,與大夥一起共事」。
在此之前,我鮮少和他人提過自己被炒魷魚,所以在旁的其他同事也都大感驚訝,就連那位年輕的女同事也睜大了眼說:「你對我這麼友善,我實在承受不起。」隨後又嗚嗚咽咽的哭了起來。
即使在亞洲,這種勞雇雙方互不依靠、彼此互不虧欠的工作方式,也逐漸成為趨勢,甚至出現了流動的雙邊關係。以過往的觀念來看,許多人會認為,公司成員就是家族中的一份子。也因為這層關係,員工要是突然被解雇,遭受到的挫折感必然更大。
但是正因為有這樣的感受,才能重新明白這不正巧是個好機會嗎?世界這麼大,去看看不同的公司也沒有不好。你離開的那間公司,並不代表人生的一切。只要經過一段時間沉澱後,就能像我在英國的職涯一樣,將自己的經歷當作笑話來說了吧。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山嵜一也
出版:大是文化
書名:用心的草率:看似不認真的英式精準,卻是成熟的做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