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結果化為數據以後,就能做到不對『人』,而對『做過的事』考核。
員工先在考核項目自評,並在自評後於分數上貼上便利貼(譯註:為了不讓主管看到自評分數而蓋住),再交給主管,之後由主管評分。如果部屬的自評分數與主管的給分不同,會以主管的給分為優先,但是也一定會告訴部屬分數的差異。
我曾在「過程評量」中的「4.是否確實做好與主管及同事間的報告、連絡及討論?」這一項目,給了職員西野興一、齊木修、上野朝之等人零分,這讓他們大吃一驚。雖然確實執行工作,但如果沒有具體報告進度,便和沒做是一樣的。
這個架構能把模糊的部分化為數據。
小田島組股份有限公司(建築、土木業/岩手縣)的總經理小田島直樹,在導入考核評量表時說過:「指導員工的方式改變了。」
「我認為考核評量表是考核行動的架構。使用這張表,將結果化為數據以後,就能做到不對『人』,而對『做過的事』考核。
假設業績評量、過程評量、共同方針、環境整備的加總是400分。這400分並不是針對員工的人格,而是對於『員工做過的事』評量。
就算評量結果為C考績,只能說得到的數據剛好是C,並不是指員工的人格是C考績。只要了解這一點,就不再因為情緒化而容易發怒。」
只要化成數據,我們就能針對事責備,而不是針對人。因此,也能更具體的指導員工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分數提高,以及想要獲得較好的考績,所欠缺的是什麼。
「對於想要拿到A考績的員工,我們可以更具體的建議:『你在共同方針這一部分沒有問題。但是在環境整備上,以你現在的做法,的確只能拿到B考績。只要能在環境整備的評量上多拿到5分,就有可能拿到A考績。那麼,你想想應該怎麼做,才能讓環境整備這一項目的評分高一些?』
在上一次的考核時,Y先生與T先生的業績評量、過程評量及共同方針這幾項都是同分,不同的就是環境整備這一項的分數,而且還只差了3分。
但是這3分的差異,就能讓考績大不相同。Y拿到B考績,T拿到D考績。B考績與D考績的獎金差異,高達30萬日圓。
只是差了3分,就讓獎金差了30萬日圓,所以員工也開始認真聽我們的建議了。」
小田島認為,績效評估制度除了是考核員工行為的架構,同時也可以讓員工擁有夢想。
「不久前,有一位在30歲升遷為課長的員工,晉升以後,年收入大約有500萬日圓。在岩手縣,三十幾歲的人平均年收入大約是370萬日圓左右,相比之下,他的薪水算高的。
因此,其他年輕員工也會懷著『想跟他一樣』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也開始想要拿到A考績。
讓員工擁有夢想很重要。如果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相對的回報,那麼他們就會失去工作的動力。我認為,公司的員工之所以這麼開朗、有活力,就是因為他們知道,只要做出好成績,就能獲得優秀的考績。」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小山 昇
出版:大是文化
書名:好人主管的不公平領導學:員工的幹勁你得用「錢」買,而且,買的越偏心、不公平,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