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無論你多麼不幸,總有人和你一樣不幸,甚至更不幸,但人們活在自己的小小天地中,經常看不到這一點。其實,只要看到這一點,很多人的心理問題就開始了治癒之旅。
他像是在和我解釋,臉上帶著幾絲不安與羞愧,兒子則站在一旁嘟嘟囔囔,「哼,都不認識路。」有點埋怨自己的父親。興許做為一個父親,帶著兒子走在街上,不認識路確實很尷尬、很不好意思吧。雖然我大概知道廣西路怎麼走,但為了給出準確的資訊,一邊打開手機裡的地圖,一邊對那個爸爸說:「你等我看下手機地圖,上海道路橫七豎八的,各種小巷子也多,我都在這兒生活很多年了,至今也沒搞清楚。」我刻意這麼說,是為了緩解這對父子的焦慮,果然,這個爸爸聽後,整個人隨即放鬆下來。
看著他們離開的身影,我想起美劇《慾望師奶》中的一段場景。琳娜被幾個熊孩子搞得精神崩潰,為了讓自己有精力應付,她吃了醫生開給孩子們用來治療ADD(多動症)的藥(沒有多動症的人服用了這種藥,會變得亢奮),並且還形成了藥物依賴。她逃離孩子們,孤獨又疲憊地坐在足球場上,蘇珊和布莉找到她,開始安慰她。
琳娜:我吃藥是因為它讓我充滿活力,晚上也興奮得無法睡覺,到白天我又精疲力竭,完全是日夜顛倒。我很愛我的孩子,但有我這樣的母親,他們真不幸。
布莉:琳娜,妳是個好媽媽。
琳娜:不,我不是,我無法擔負起一個母親的責任,我厭倦了接連不斷的失敗,實在很丟臉。
蘇珊:不是這樣的,就算妳對治多動症的藥上癮又如何?這事常發生。
布莉:妳有四個孩子要照顧,壓力很大,妳只是需要點幫助。
琳娜:這才是丟人的地方,其他母親都不需要幫助,其他母親都能輕鬆地照顧好孩子,我卻只知道抱怨。
蘇珊:那不是真的,當茱麗還是個小孩時,我幾乎每天都像瘋了一樣。
布莉:當安德魯和丹尼爾還小時,我總是很緊張,經常在他們午睡時哭泣。
琳娜(開始哭泣):妳們怎麼從來不告訴我這些?
布莉:哦,寶貝兒,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招架不住壓力。
蘇珊:我們只是覺得放在心裡會更輕鬆一些。
琳娜:哦,不對,我們應該把這些都說出來。
蘇珊:那樣對妳有用嗎?
琳娜:是的,這真的讓我好多了。
如果從心理諮詢的角度分析以上的對話,其實蘇珊和布莉給琳娜做了一次心理治療,用的技術是「一般化」,也叫「普遍性」。諮詢師會告訴來訪者,許多人和他一樣,他的問題是常見的、暫時的、具有普遍性,而非病態、無法控制的災難,以此來降低或緩解來訪者的情緒,也使他們可以接納自己的問題。
有的諮詢師會採用自我暴露的方式,告訴患者,自己也曾經遇到類似的問題,大部分對自己問題比較焦慮的來訪者,一旦得知很多人和自己一樣,而自己病得不是很嚴重時,通常會像琳娜一樣,瞬間感覺好多了。
歐文.亞隆是當代美國團體治療的權威人物。他在《團體心理治療》這本教科書中,提到能使團體發揮作用的十一個療效因數,其中就包括「普遍性」。我在組織和參與團體心理成長的活動中,對「普遍性」的治癒力更是體會頗深。比如有個成員一在人前說話就緊張焦慮、臉紅冒汗,感覺自己的聲音在顫抖,也不敢看人。他說:「我覺得自己很不正常,心理問題很嚴重。為什麼就我會這樣?別人都好好的。」這時,另一個成員告訴他,「其實我和你一樣,也很害怕在人前講話,我現在和你講話感覺自己的心『咚咚』跳個不停,頭也暈暈的,就快喘不過氣來。」他一聽到這話,痛苦的感覺就減了大半。
有個成員在職場上遭遇了不順。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老闆不喜歡他,有時還會罵他,而同事排擠和為難他,他很痛苦,覺得自己很無能、很沒用,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會一直這樣下去。團體中的其他成員紛紛吐槽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原來被老闆罵、被同事穿小鞋、被人傷害和背叛,這些事情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聽了大家的分享,他立刻放鬆下來,說:「之前我以為就自己在職場上遇過這樣的問題,沒想到大家都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活在自己有限的個人經驗中,遭遇困境時,常常會形成諸如「我是天底下最不幸的」、「我是最慘的」、「我是最不正常的」、「我是最沒用的」的認知。很多人給我寫信,都表達了類似的認知與情緒。
「我有聽力缺陷,是小時候生病導致的,經常聽不清楚別人講話的內容,從小學到現在,一直很自卑。而同學的嘲笑和公司同事的歧視目光都讓我痛苦不堪,感覺它毀了我的一生……為什麼別人都身體健康,而我卻要受這樣的罪?」
「媽媽和爸爸在我上小學時就離婚了,這對我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導致我很害怕進入一段親密關係。我現在快三十歲了,沒有男朋友,工作也一般,覺得自己要孤獨終老了。別人都過得很快樂,為什麼就我過得如此痛苦和不幸?」
「我失戀了,大半年還沒有走出來。每次看到別人出雙入對,就倍感痛苦。為什麼其他人失戀了,很快就能走出來,然後又開開心心開始新的戀愛,就我這樣沒用和痛苦?」
……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總覺得自己的痛苦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總是感嘆「為什麼就我這樣痛苦和不幸」。其實,大家都有病,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每一個有痛苦和心理問題的人都能找到很多「同道中人」。
我每次寫一篇關於某個心理問題的文章,底下就有好多人留言「我也有這個問題」、「我朋友也是這樣」,這就極好地證明了這一點。患不孕不育症很不幸吧,可是你到治療不孕不育的醫院一看,簡直可用人山人海來形容。沒有誰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無論你多麼不幸,總有人和你一樣不幸,甚至更不幸,但當人們活在自己的小小天地時,卻經常看不到這一點。其實,只要看到這一點,很多人的心理問題就開始了治癒之旅。
這是為什麼呢?
當一個人抱著諸如「我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是最慘的」、「我是最不正常的」、「我是最沒用的」的認知時,他將自己的問題無限擴大,就會死死地盯著自己的問題,並把它當作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甚至把「我」和「我的問題」等同起來,自我設限,畫地為牢,然後帶著許多負面情緒,花費自己大量的能量和資源去解決它。若問題沒解決,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弄得很糟糕,那就真的很不幸了。
當一個人不再緊盯著自己的問題,心中的焦慮、消極、悲觀等負面情緒就會得到緩解,那樣就會有能力和能量看到更多的東西。人輕鬆了、視野寬了,就會懂得如何更好地面對和解決問題。
現在愈來愈多的人敢站出來說自己患有抑鬱症,我覺得這是件非常好的事。這個社會目前還無法做到很正常地看待心理問題,很多心理有問題的患者諱疾忌醫,生了心理疾病不敢說,也不去看,自我封閉起來,把痛苦憋在心裡。久而久之,心理問題愈來愈嚴重,生活也愈來愈不幸。就像琳娜所說的那樣,我們應該把這些都說出來。愈多的人願意勇敢地暴露自己的心理問題,一方面可以獲得更多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讓那些以為自己問題是洪水猛獸的患者知道「我並不是一個人」、「很多人和我一樣」,這樣他們內心的痛苦可以得到緩解和治癒。
等到大部分人接受「大家都有病」這樣的觀念,覺得有點心理問題很正常,願意去看心理醫生或心理諮詢師時,相信那會是一個更開放、更幸福、更健康的社會。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林俶萍
出版:高寶出版
書名:終於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