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總是打著為別人著想的旗號,過多地干預別人的決策,最後招來別人的厭惡。
「喂喂喂!大家不要生氣,生氣會犯了嗔戒的!悟空你也太調皮了,我跟你說過叫你不要亂扔東西,你怎麼又……你看我還沒說完你又把棍子給扔掉了!月光寶盒是寶物,你把他扔掉會污染環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麼辦?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那些花花草草也是不對的!」
這還不算完,當孫悟空要他放手時,他馬上又來了:
「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話你就說話嘛,你不說我怎麼知道你想要呢,雖然你很有誠意地看著我,可是你還是要跟我說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嗎?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難道你真的想要嗎?」
僅僅這一連串的臺詞,已經讓觀眾很頭大了。從孫悟空的臺詞中我們就可以體會到那種窒息般的情緒:「大家看到啦?這個傢伙沒事就長篇大論婆婆媽媽嘰嘰歪歪,就好像整天有一隻蒼蠅—對不起,不是一隻,是一堆蒼蠅圍著你,發出嗡—嗡—的聲響,它們飛到你的耳朵裡面,救命啊!」恐怕遇到像唐僧這樣說起來沒完沒了的人,誰都要喊救命、想要逃開了吧!在人和人的相處、交流之中,誰也不喜歡一隻蒼蠅總是飛在自己身邊。
再動聽的語言,只要你說過了頭,也會起反作用的。﹁苦口婆心﹂本來是一個褒義詞,它是指我們善意地勸解別人,而唐僧的做法完全讓人把這個詞當成了貶義詞。這說明—任何事都要適可而止,即便你要表現出自己的想法,把自身意志完全表達給對方,也要注意方式。
也就是說,在表達和交流中,如果話說多了,就超過了常理的範圍,也違背了道德的準則,必將適得其反。因此,我們講究和諧,就不能在別人面前永遠﹁苦口婆心﹂;追求強勢,也需要把力度控制在雙方都能接受的範圍內。我們不管如何表達,想說什麼話,都要適可而止。
做任何事情都要適可而止
正是人們有了欲望和奢求,人類才會產生理想與信念,才會有追求,才會有創新,才會有科學的進步,各種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才得以發展。但是各種欲求和奢望必須有﹁度﹂,離開了﹁度﹂,就會出問題。
在著名的童話︽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中,老頭子捕到一隻金魚卻放生。老婆子不停地向金魚索取東西,一開始只是一隻嶄新的木盆,後來是一幢房子,接著是一座漂亮的莊園,直到她後來要做海上的女霸王,這使她最終回到了海邊的木屋之中,仍舊只有一個破舊的木盆子。
老婆子確實非常強勢,什麼都想要,永不滿足,但卻不懂得適可而止。因此,最後她又失去了一切,重新回到了原點。做什麼事都不可過﹁度﹂,在強勢與和諧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人們常說,貪心惹災禍。只有你做事情懂得適可而止,才能保證自己擁有一顆簡單而快樂的心。
這並非慫恿你讓自己的生活失去追求,而是警告我們一定要杜絕貪婪。就像故事中的老婆子一樣,這山望著那山高,想要的東西一次比一次多,最終超出了金魚所能給出的底線,讓她回到了自己原來的樣子。貪婪是罪惡之源,貪婪使人忘記自己本來的面目,甚至做人的道德底線,它讓人迷失自己的理智,做出荒唐可笑的事情。
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於我們和別人的交談之中。有時候你以為多說兩句是為了對方好,其實很可能已經讓他產生了無比的憎惡。這就像彈簧一樣,你把它壓到極致,它反彈的力量也就大到了極點,不是突然崩斷,就是彈回來傷了你的手。
在表達觀點時話不要多,點到為止
永遠不要﹁苦口婆心﹂,也是告誡我們,即便你是正確的,對方是錯誤的,也不能說起來沒完沒了。俗話說,過猶不及。如果別人不接受你的意見,你一個勁地在她面前說個不停,大有不達目的不甘休的勢頭,這就等於侵犯了對方的尊嚴,引起反效果。
本來是一些好心的建議或勸誡,帶著積極的善意去與對方交流,結果卻為自己製造了一個敵人,以一種﹁好心被雷親﹂的尷尬境地收場。然而,令我們惋惜的是,有些人總是打著為別人著想的旗號,過多地干預別人的決策,最後招來別人的厭惡。
早在兩千年前,哲學家老子就已經告訴我們:話說到了一定的程度,效果就會向著相反方向發展。因此,管住自己說話的欲望,尤其是嘮叨的衝動。你只要將觀點表達清楚了,就不必再多說什麼。這既是尊重對方的尊嚴,也是給自己一個緩衝的餘地。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周維麗
出版:好的文化
書名:再老實下去,老天也救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