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丹麥的「hygge」是現下歐美最流行的生活概念之一,除了與「川普主義」、「英國脫歐」齊名,角逐2016牛津字典年度關鍵字外,同時在各大SNS如Instagram、FB等,都是超過百萬則標記的熱門hashtag關鍵字。「hygge」到底是什麼?在台灣的我們又為什麼需要「hygge」?
來自丹麥的「hygge」是現下歐美最流行的生活概念之一,
除了與「川普主義」、「英國脫歐」齊名,角逐2016牛津字典年度關鍵字外,
同時在各大SNS如Instagram、FB等,都是超過百萬則標記的熱門hashtag關鍵字。
「hygge」到底是什麼?在台灣的我們又為什麼需要「hygge」?
世代丹麥人面對著嚴寒永晝、以及長達171日的漫長雨季時,
為何仍能成為全世界最幸福的國家之一?
一切都來自丹麥人的生活核心──「hygge」。
Hygge( 發音近似呼葛) 並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而是世世代代丹麥人的生活哲學,
源自丹麥古諾爾斯語,意指休息與安適,並從溫暖庇護所中找回勇氣,重新出發;
也泛指著生命中令人愉悅、舒適、安心的時光。
Hygge 倡導一種尊重生活、細心品嘗生活的態度,並強調與所愛的人共度溫馨時光,為自己創造快樂
它可以是邀請好友共桌,因彼此的糗事開懷大笑的溫暖自在;
它可以是花一個下午,專心地陪伴毛小孩;
也可以是好好享用一份手做甜點或私房料理的甜美愉悅。
回顧2016年,不論是ISIS、南北韓局勢......動盪不安的世界政局及社會氣氛,
讓著重自我感受,以及強調放下3C產品、將注意力轉回「自己與他人」的 「Hygge」,
在歐美世界重新掀起一陣旋風,也反映了現代人內心對「與人相處」的渴望與需求。
惡劣先天環境下小國子民 成為最會製造幸福的專家
每個國家都有各自崇尚的價值觀,國民可藉由這些價值觀來了解自我,凸顯自我特色。
美國人重視個人自由,法國人則重視「榮耀」(gloire),德國人講究秩序和精準。
而對丹麥人而言,hygge 肯定是重要價值觀。
北歐氣候溫差大,晝夜對比明顯。
夏天晚上仍有漫長的日照時間,但在一年最陰暗的季節裡,一天可能只有七、八個小時的白晝。
丹麥氣象播報員在預測明天天氣時,三不五時就會說明天「灰暗多雲」。
丹麥每年平均有171個雨天,夏季均溫約17 度,冬季均溫差不多為零度。
這種氣候不免令人沮喪,也使丹麥人設法追求溫暖舒適。
最讓人感到舒適的地方莫過於家,因此丹麥人會在家中創造能彼此陪伴的空間,與家人或關係親密的人共處。
「Hygge」的核心價值 從丹麥歷史延伸而來
hygge 也和丹麥在歷史上面積不斷縮小有關。
丹麥的領土曾包括部分瑞典、德國與挪威,甚至部分英國地區,但後來漸漸失去各處疆土。
1814 年失去挪威之後,表示丹麥不再有壯闊的高山,只剩下地勢平坦的小國。
好戰的普魯士俾斯麥政府與狂妄自大的丹麥政府衝突不斷,
導致丹麥在1864 年割地,失去三分之一的人口,國家自尊也大幅滑落。
那該怎麼辦呢?唯一的解決之道,似乎是好好善用平坦小國的優勢。
套句丹麥詩人豪斯特(H.P. Holst)的話:「在外失去的,就在內部贏回。」
這句話的意思是,讓我們好好耕耘這塊土地,為自己創造光明。
人人稱羨的社會福利政策 貫徹「Hygge」精神
據說丹麥百年來的福利政策,背後的信念就是依照這段話而來。
丹麥的福利體系傲視全球,堪稱世上最平等的國家。
丹麥藉由重新分配資源、弭平貧富差距、提供免費教育、醫療與失業津貼,人民於是獲得經濟上的安全感。
基本需求一旦得到滿足,就更有餘裕去探索生活中的社會、創意與個人元素,促成hygge 蓬勃發展。
丹麥人的經濟地位平等,重視個人主體的幸福,
於是人人得以擁有空間與自由,享受hygge的片刻,不必汲汲營營不停辛苦奮鬥。
hygge 的特色包括平靜、親密、內向與平等,和丹麥的自我形象相當吻合。
丹麥是講究和平的小國,不傷害別人,重視人人平等。
林內特如此結論:
hygge 是普世皆然、人人能懂的概念,不是丹麥人的專利,而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部分。
不過,hygge 的部分元素在北歐福利國家特別適合發展,又與丹麥小國的自我認知相契合。
───部份文章內容摘自《Hygge:練習丹麥幸福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