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舒適區我們得心應手,每天處於熟悉的環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覺很舒適。但是這樣的生活,無疑是溫水煮青蛙。
心理學研究中關於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
在舒適區我們得心應手,每天處於熟悉的環境中,做在行的事情,和熟悉的人交際,甚至你就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對這個區域中的人和事感覺很舒適。但是這樣的生活,無疑是溫水煮青蛙。
在北上廣這種繁華都市,搞廢一個人的方式特別簡單,給你一個安靜狹小的空間,給你一根網線,最好再加一個外賣電話。好了,你開始廢了。
以自己為圓心,自己的手為半徑,開始畫個圓。你會發現所有需要的東西,都在這個圓圈裡。
這個圈,叫作舒適圈。
今年年初,我一直在全國各地出差,回到北京,見到一個許久沒見的朋友,一起去KTV唱歌,他剛剛被公司解雇。我問他,一個月沒見,最近忙啥呢。
他說,沒忙啥,待著呢。
我問他,啥叫待著。
他撓了撓頭,說,我也不知道,就覺得時間好快,這一個月啥也沒幹就過去了。
旁邊的朋友在創業,整天焦頭爛額,於是問,啥意思,還能有這種狀態,一個月不知道做了什麼?我要給你點一首歌《時間都去哪兒了》……
他說,滾。
我說,其實我特別能理解你,你這個月是不是覺得自己過得特別無憂無慮,恨不得連電話都想丟了。
他說,電話還是得要的,不過確實電話每次響起還是有點緊張,總覺得自己安穩的小世界要被打破啦。
我點點頭,想起了《肖申克救贖》裡的一句話:這些牆挺有意思,一開始你抵觸它,然後你習慣它,最後你不得不依賴它,這就是institutionalization(體制化)。
人有一種習慣,就是總喜歡在舒適熟悉的環境待著,這種「舒適區」一旦被建立,就會變得無比依賴,慢慢地愛上了周圍的牆,
戀上了這舒適的小屋,從而不願意飛出去看看,怕看到外面熙熙攘攘的世界。
其實舒適區本身沒問題,就像家一樣,溫暖舒服,每個人都有。但如果家的力量太強而放棄了去外面看看的夢想,是挺可惜的。我們都有過想出去看看然後被爸媽叫停的時刻,但大多數堅持出遠門的孩子,也沒有忘記過回家的路,回家後,不過眼界開了,知道世界變大了,明白自己渺小了而已,最重要的是,他們開始著手下一次旅行的計畫了。
看,他們的舒適區,就這麼變大了。
我想起另一個朋友,畢業後去了一家國企上班,每天朝九晚四,日子像上了發條一樣,有規律無意義,只有週末,才像被賦予了靈魂一樣,穿著打扮逛街約會去了。
我跟她聊過舒適區,她告訴我,我這才不是舒適區,我可是每天都要按時工作的,而且我從來不遲到不早退,很規律很努力的。
我說,那工作一年了,感覺到自己有什麼變化嗎?
她想了想,說,你別說,好像還真沒有。
其實,舒適區分為兩種,一種是成天無所事事,另一種更可怕,因為很難意識到,就是無意義有規律的迴圈。而後者,更是許多人的生活狀態:看起來很努力,看起來很累很忙,不過是重複無意義地迴圈著,這樣的生活,過著過著只會覺得舒服,卻沒有本質的變化。
我曾經見到一個在醫院門口收費的哥們兒,每天擺著一副臭臉,誰也不能多問他一個問題,否則他會大發雷霆。可是他一下班,臉上就露出了笑容。後來,我明白了,只有下班後,他才走出了自己的舒適區,開始了多姿多彩的生活。
所以,只有一個人舒適區被打破,才能見到突破和卓越,從而帶來持久的幸福。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沒有功勞,也就沒有苦勞》,說這個時代的高手不再是默默無聞埋頭努力的人,而是那些不可替代有創造力的人,所以,那些總是在舒適區中溫水煮青蛙的人,終究會被這個時代淘汰,不過是時間問題。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牆,甚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圍城,就像每個遠行的人,也都記得回家的路。不過,人的區別不過是圍城的大小而已。
人應該要有一顆願意挑戰的心,有一個喜歡探索的心態,學著做一些沒做過的事,嘗試見一些沒見過的人,試著在生活中埋一些彩蛋。
我特別怕自己在年輕的日子裡,把日子過成發條,只剩下滴答滴答。於是,從開始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沒有坐過班,即使是現在創業,董事會非要求坐班,我也斷然拒絕。甚至有一段時間鬧得很僵,他們問我為什麼這麼不願意全心投入這份工作?
我跟他們說,不去坐班不是不全力投入,相反,很多人每天坐八小時一周坐五天,也就幹了十個小時的活,搞得自己也鬱悶。而我給我自己安排時間,是主動的,工作十個小時,效率可能是二十個小時的。
後來,我拿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不坐班效率反而更高,我能用大把屬於自己的時間做許多事情,跨了幾個領域,這些領域能互相協作,而且都做得不錯。
其實,我不願意坐班還有個原因,就是我特別瞭解自己的惰性,一旦我的日子變得循規蹈矩每天都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慢慢地就失去這麼強的創造力和闖勁兒。我怕自己習慣了一種生活模式,換了環境就不適應了。
不過是想趁著年輕,趁著還沒定型,多去看看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想讓自己更強大點,強大到能在任何一個環境都能活得下來。
至於舒適區,等我老了,拼不動了再回去過吧。
我其實不贊同年輕人剛畢業就走進寫字樓的一個辦公室參與寫字樓政治,我希望他們能多出去看看,哪怕這個業務很累很忙需要顛沛流離居無定所,也最好不要在剛畢業就用青春年華在辦公室建造起了一個舒適區,然後讓這個舒適區一點點地殘害著本應躁動的青春。
關於走出舒適區,並不是盲目地辭職,相反,你應該有一份保底活下來的工作,除此之外,一定要給自己的生活中埋下一些彩蛋:去吃一次沒吃過的超辣雞翅;去表白一個只見過一次的姑娘;去看一本一直想看的書;和閨密去一個不是旅遊景點的地方;去毫無保留地爛醉一次;去看一場能喚起回憶的演唱會。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到電影《七號房間的禮物》中那只被監獄防護網攔住的氣球,和那對父親和女兒渴望自由的眼神。這世界上還有這麼多人奮力去追求著自由,而我們已經有了這麼自由的軀體,為何不去努力拆掉思維裡的牆,自由地飛出去看看這世界的模樣?
所以,別讓舒適區毀掉青春,相反,應該趁著青春,去圍牆的外面看看,你要相信,故步自封的人,舒適區會越來越小,終有一天,會發現世界早無落腳之處。
真正的強者,他們在年輕的時候,經歷了滄桑,化解了迷茫,學會了堅強,懂得了療傷,他們在哪裡都能活,哪裡都是舒適區,哪裡都是自己的天堂。
願年輕的我們,都是後者,能不顧一切地闖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