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我們家三歲弟弟和媽媽的對話,可以讓各位更加體會「打」帶給孩子的到底是什麼感覺。(睡覺時間,弟弟爬到媽媽身上⋯)弟弟:媽媽我好愛妳,那妳愛我嗎?媽媽:謝謝你愛我,那我也好愛你呀!(過了三分鐘,弟弟還繼續跟哥哥玩不睡覺⋯)媽媽:趕快睡覺,再不睡覺我就請棍子跟你們一起睡覺囉!弟弟(哭泣):媽媽妳都騙人,妳不是才說妳愛我嗎⋯⋯?
教養真的沒有特效藥,更沒有症狀治療的藥!很多人在問我問題時就只留言道:「我的孩子會打人怎麼辦?」、「我的孩子愛哭怎麼辦?」、「我的孩子老愛生氣怎麼辦?」⋯⋯針對這樣的簡單留言,我真的只能說抱歉了,因為真的沒有愛哭就給A教養法、愛生氣就給B教養法這種育兒策略呀!
如果提供的線索少,很難打中孩子真正的核心問題,給予的建議也不一定適合孩子的行為氣質,所以我常說沒有一種教育或教養方式是適合所有孩子的。
但是,爸媽的教養行為,絕對會影響下一代的教養判斷。打罵教養代代相傳,但卻不是有效教養,對孩子的身心發展也絕非好事。當爸媽的,應該要找到除了體罰之外,對孩子最有效的處罰、或能刺激好行為的方式。大家應該不難發現,孩子總是能乖乖聽老師的話,而老師也不需動手打人,所以只要用對方法,孩子永遠都可以被教育。以下就有幾種可以替代體罰的方法。
帶孩子去罰站讀秒,結束時,讓他說對不起,並完整地說出「我下次再也不敢打弟弟了!」等錯誤行為。
把孩子帶到面前來,限制他接下來的活動,請他好好看著你,跟他說你現在非常生氣,因為他做了一件非常危險的事,不准嘻皮笑臉,請他觀察自己做了什麼。例如,他動手,讓人家痛到哭,如果換成他自己,會喜歡這樣嗎?
罰勞務活動,如收玩具、整理家裡、幫忙當小幫手等,來換取原諒。
禁止孩子最喜歡的活動當作懲罰,跟孩子說:「亂丟玩具沒收拾好,下一次就不會再有玩遙控車的機會。」、「鞋子亂丟,就不要出門,戶外的活動是你自己耽誤的,你動作越慢,玩的時間及項目就越少。」、「警告好多次還打人,我們得將弟妹跟你隔離一下,因為你動手,他會怕你,你必須嘗到沒有人當玩伴的滋味。」在限制孩子行動的情況下,讓他重複說出自己下次該做出的好行為。例如,沒有經過別人同意就動手拿或搶人家的東西,可邊罰站邊說出:「我下次會先問別人,不會先動手!」
此外,當孩子出現不適行為時,家長如果想要根本解決孩子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蒐證,先好好地深呼吸,冷靜後再去面對孩子,事後思考孩子行為前因後果的七個W(Who、When、How、Why、What、Where、Whom),才能好好分析孩子的行為如何處理。
另外,孩子很容易因為下面事件而情緒爆炸,如果能避免這些情況,你會發現孩子情緒處理其實沒有這麼糟的。
無聊、累、餓挫折、焦躁不安不知如何表達情緒被誤解沮喪、害怕生病、疼痛被中斷活動
共同討論,孩子也需要大人尊重
當孩子逐漸長大,如果不服大人的管教,就會開始用愛頂嘴、唱反調、罵不聽的方式表現。尤其是在四歲以後,孩子語言發展已經很好了,但認知能力還不像成人一樣成熟,因此,爸爸媽媽應該常會覺得小孩很愛狡辯,淨說些歪理;但對孩子而言,他卻覺得自己說的很有道理,父母說的才是歪理。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以理服人,和孩子建立出正確的共同討論模式。
共同討論模式,是目前國際教育的趨勢,國內已經有不少以主題式教學的幼稚園也都有採用,我相當認同在家中也執行這樣的方式。若無法及早培養這樣的習慣,等到孩子國小六年級才說:「我們來討論吧!」屆時彼此的互動模式早已固定,討論時不是你罵他,就是他罵你。
有效的親子溝通術
親子間如果能以共同討論的方式建立溝通管道,對於父母或孩子而言,都會產生雙贏的效果,因為:找出意見不同的癥結在哪裡,才知道要討論的重點,不會搞不清楚雙方在吵些什麼。
雙方都有表達意見的機會,先讓彼此充分陳述想法,不要急著指出對方意見的缺點或嘲笑對方的意見。否則孩子會覺得沒什麼好講的,因為一講就會被批評。
如果孩子在表達意見時無法說明得很清楚,試著客觀地為他澄清他想表達的意見,幫忙他把想法說出來。
每個意見都個別討論其優缺點,包括父母的意見也不例外,孩子才會覺得心理平衡。
決定一個雖然不是雙方都完全滿意、但彼此也能接受的結果。當有任何一人情緒瀕臨失控時,先離開五分鐘,讓彼此冷靜下來再回來討論,以避免出現情緒性的言語或舉動。
如果孩子始終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會造成什麼影響,建議可以運用錄影的方式將過程錄下來,或在路上看到同樣狀況的孩子時做機會教育,甚至也可在晚間的說故事時間,刻意地將孩子的言語行為套用在故事主人翁身上,這時孩子會更容易了解自己的行為。
與孩子溝通時,善用同理的角度,別總是一開始就自以為是地想要糾正孩子。
有些孩子其實比較拉不下臉認錯,這是很常見的情況,這時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一個台階下。
例如,我們家會把愛亂叫愛生氣的小孩叫做王小鴨(取自孩子們都愛的唐老鴨),在孩子生悶氣無法打破僵局時,我們就會說:「你該不會又是王小鴨吧!王小鴨你為什麼又來我們家?」這招很有效,孩子有了台階下,就會接著說道:「對,剛剛是王小鴨啦!我現在回來了啦!」這其實也是我們親子間共同的默契,也顯然是「雙贏」策略。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王宏哲
出版:時報出版
書名:教養的秘密:無效管教Out ,科學育兒 In,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的新世代教養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