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親那年代的經驗,到了孩子的世代已經完全不管用了。
父母親那年代的經驗,到了孩子的世代已經完全不管用了。
就算日本早在明治政府時期便引進國民義務教育制度(日本從一九○○年開始,小學可以免費就讀),許多務農人家仍舊認為自己的孩子不必去上學也無妨(當時的農家和現在的上班族家庭一樣,是日本最普遍的職業)。女孩子在家幫忙煮飯帶小孩比上學優先,農忙期男孩還得向學校請假,幫忙家裡種田或割稻,早期的電影和小說也經常描寫這種情節。
話說回來,當時的農家並不是不關心孩子的教育,他們只是認為孩子需要的教育應該和自己人生所需要的一樣而已。兒子要務農,女兒嫁人要負責家事和育兒。這些孩子需要的是農事的經驗和家事的技能,不是去研讀艱深的學問,所以幫忙農務和家務才會比上學優先。父母總是為孩子著想,「我要讓孩子學的是真正在人生中派得上用場的技能」,這一點現在和過去都沒有改變。
「一流大學畢業」,對現在四十歲中期的人來說,在那個時代有很大的意義。所以那個年代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都投入相當大的關心和金錢。但是,這些學歷的效用真的能一直持續到未來嗎?
過去日本的轉職市場很小,社會新鮮人進入大企業比什麼事都重要。學生沒有實務經驗,要靠學校的名稱來證明能力。但是,如果是轉職普遍的社會,實際獲得肯定的工作實績比學歷重要多了。
而且,今後「教育投資」和「付給學校的學費」甚至不是同義語。過去學習的機會都集中在學校,所以「教育投資有回報」就等於「付學費給學校就有回報」的意思,最近比學校低價且有效率的學習場所越來越多,現在早已不是「學習=上學」的時代了。
未來父母應該告訴孩子的,不是勸他們去考特定的證照或專長,也不是立志進特定的企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告訴孩子不必害怕變化,而是要期待它。
當社會起了變化,過去必要的事物再也不需要,而對新事物的需求自然產生。過去製作熱賣商品的企業雖然業務減少,但不必因此對變化產生恐慌。與其感嘆洗衣板賣不出去,不如慶幸洗衣機開始普遍才對。重要的是,自己感受變化,學會能夠及早看準前進方向的市場感覺。
急速進展的少子化和高齡化,常常被解讀成壞的發展趨勢,但是社會為因應這些變化,便產生各種新技術和新市場。不只醫療與看護領域,從食品到零售業,從旅行業到成衣業,前所未見的商品和服務都會一一開發出來。為解決因少子化造成的人手不足,機器人技術或人工智慧技術得以進化,醫療技術也會迅速高度發展。正因為社會出現這些變化,我們才能創造更豐富的未來。
學習市場感覺最大的好處是,只要擁有市場感覺,就不會害怕變化。現在,身處在社會劇變當中的人們開始分成兩大類。一是帶著興奮心情期待變化的人,另一方則是每天看著報導變化的新聞,心中不安日益加深,為該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而苦惱。
這兩種人哪裡不同?是學歷嗎?還是存款金額?就我的觀察,從一流大學畢業後,進大企業上班,存了很多錢的人,屬於後者的也不少。
這兩者最根本的差異是,能不能從市場(藉著失敗)學會及早發現變化徵兆、為新世界提供價值的方法。
只要能做到這些,就不必害怕變化,反而可以放心期待。
為此,我們需要的就是「培養市場感覺」。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Chikirin
出版:先覺出版
書名:不怕你沒本事,就怕你沒Sense:培養市場感覺,預見未來的暢銷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