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人類或社會有所貢獻,也是一種幸福
不過,面對在前方等候的老後生活,或許我們可以試著改變一貫堅持的立場或思考方式,轉而以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作為今後的生活重心。而最理想的做法之一,便是在我們長久以來的「為了誰」或「為了有益於社會」的生存模式中,加入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某位心理學者曾說過,滿足了以下三個條件,人就會感到幸福——
1. 喜歡自己
2. 人際關係良好
3. 對人類或社會有所貢獻
為印度的貧困孤兒與病患奉獻一生的德蕾莎修女,親自走入地雷區的黛安娜王妃,以曾經接下好萊塢榮耀桂冠的雙手抱著骨瘦如柴非洲兒童的奧黛麗.赫本……她們都在成功人生中的某個時期開始貢獻社會,其行止風範至今仍深深打動世人的心。
有個名詞叫做「美國夢」,一般都是用以形容那些因為無比成功而獲致了巨大財富的人物。不過,我也曾聽聞這樣的說法:將自己得到的一切無私地用之於社會——能夠實踐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美國夢。
微軟的創辦者、同時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富豪比爾.蓋茲,也是在五十歲之後立刻退出第一線的商業活動,轉而將所有精力都投注於比爾與梅琳達.蓋茲基金會所舉辦的慈善活動——這是他與妻子一起創立的組織。
雖然像比爾.蓋茲這種集能力、名聲與財富於一身的人物畢竟並不多見,然而奉獻社會的基本精神,就在於世界上的每個獨立個體,「能為了這個社會做些什麼」。因此,即便不是富商巨賈也無妨,就從自己能力所及的部分做起,為這個世界的美好貢獻一己之力吧。
從各種角度來看,在時間、經濟皆稍有餘裕的熟齡階段,也算是把自己的所得慷慨地奉獻給社會,以實現「美夢般人生」的最好時機吧。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保坂隆
出版:方舟出版
書名:活出醇美大人味:重整身心行李,做回久違的自己,預約有質感的晚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