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六歲就確立志向,發現對投資的熱情,一路朝理想前進,不達目標絕不放棄,到四十歲時,已幾乎完成「與自己年輕時的約定」,進入不惑之年的劉律成,坦言現在很滿足,而他實踐夢想的動力,來自一台爸爸給的收音機。
高中啟蒙投資,初試啼聲嘗甜頭
「我們家是開瓦斯行的,收入還算穩定,但偶爾,爸爸會帶全家人去吃大餐;有一次,我忍不住好奇問為什麼最近常有大餐可吃?爸爸笑說,因為他聽廣播賺到錢了。」那一年,劉律成高中二年級,只知道父親常邊送瓦斯,邊聽收音機,但實在不懂,為何聽廣播能賺錢。
「當時,我覺得實在太神奇了,爸爸看我一臉吃驚,也給了我一台收音機,那還是股東會贈品,從此我便為股市深深著迷,十六歲就立志進入金融業。」他將所有壓歲錢存起來,一有空就「聽廣播」,與父親熱烈討論,對資本市場抱以無限想像。
二十二歲那年,他初試啼聲,將所有積蓄押注在台積電,一年後出脫一半部位,獲利一三○%、漂亮離場;第一次買股就賺錢,給他莫大信心,自認未來就是要吃投資這行飯。隔年,他轉移戰場,將先前本金及獲利部位,投入海外電訊科技股票型基金,很快就以六%獲利了結,「比台股還好賺!」
二○○○年,他滿懷自信,打算複製過去兩年投資經驗,再賺一票;不料遇上網通泡沫,這一跤摔得慘重。「那年全球股市狂瀉,我從未見過這樣的景象,還來不及反應,加上爸爸的資金,損失就超過六百萬元、虧損達八成。這才恍然,原來投資不是只要會停利,更要懂得停損。」
想通這個道理後,劉律成回頭清理戰場,認賠出脫;投入八百多萬元資金,最後只拿回一百多萬元。
這是老天對他的第一道試煉,如果從此決定不再投資,往後或許會有不同的人生風景;但他選擇後者,將所剩的一百多萬元,以定期定額方式,投入同一檔科技基金;「已經跌到谷底了,現在分批投入,拉長時間一定能獲利。」
股災後再出發,改買定期定額
還沒開始工作就負債,劉律成並未陷入愁雲慘霧中,反而想:「投資市場狀況不佳,現在只能利用定期定額,逐步累積低檔部位,等到景氣好轉時再積極投資,重新布局股票及基金。」他學會要在資產組合中,配置一定比例的債券,提高資產穩定度,對抗突如其來的系統性風險。
果然,定期定額四年,原本慘賠的基金在「打掉重練」後,獲利四成出場。○四年到○七年,全球景氣在金磚四國帶動下持續升溫,此時他把握機會,將手上資金全數投入,資產累積達到八位數。「先前因網通泡沫震撼教育,學會了停損,到○八年金融海嘯,才能保留投資獲利戰果,七年來累積報酬率達六○%。」
劉律成坦言,金融海嘯後,他更重視固定收益型商品,一三年之前,他的資產配置一直都是債大於股,但歷經美國降評、歐債風暴,投資幾乎損益兩平;後來,他開始接觸海外ETF、美股,參與更開放多元的市場,「台股成交量縮,想要彈性波段操作,流動性是大問題。若將投資視野跨足海外,路就會變得更寬廣。」
他的投資策略,是以基本面為主、技術面為輔;像未來一年,川普變數將影響全球投資市場,因其主要政策,包括擴大基礎建設及減稅效應,預料將帶動油價、原物料價格上揚,消費者信心指數也不會太差,市場表現應偏多解讀。
「確定大方向後,再篩選符合趨勢的標的。用這套『由上而下』的配置方式,每年做好資產類別相關性與波動性盤點工作,就能穩穩創造平均七%至一○%的報酬率。」投資多年下來,現在,他的財富終於累積到二千五百萬元,這樣的成績背後,與他的職涯發展方向密不可分。
研究所畢業後,劉律成一心只想進入金融業,鎖定的第一份工作是銀行理財專員,他盤算,這樣就能在第一線面對客戶,處理投資問題。
但當時他在高雄沒有找到銀行理專的工作,心一橫,便跑到屏東去爭取某銀行理專職缺。每天不論日曬雨淋,甘願上下班各花五十分鐘、騎機車通勤三年,後來才開車往返。
某天晚上,劉律成拜訪完客戶,開車從屏東返回高雄,經過幽暗的鄉間小路,一個不小心,車子撲通一聲,輪胎卡進了犁溝。進退兩難下,只好請當地農民幫忙,使盡洪荒之力,將車子拖出來;又餓又累的他,在路邊隨便買了些滷味,打算在回程路上一併解決民生問題。
邊開車邊吃滷味,滷汁弄髒了他的上衣,加上先前在田裡「奮戰」身上留下的泥沙塵土,回到家一進門,媽媽看見他這副模樣,嚇到問:「你是被人家打了嗎?」劉律成哭笑不得,心想:「多年來,一直想成為優秀的金融從業人員,怎麼會把自己搞得這麼狼狽?」
掌握市場脈動,邊當理專邊練功
因為對投資充滿熱情,使他在面對各種不順時,總能一笑置之,甚至心甘情願,做別人不屑一顧的事;「剛開始當理專時,我就坐在警衛旁邊,因為沒有客戶,所以必須主動招呼、服務上門的人。印象較深刻的,是一位在菜市場賣飯糰的小販。」
劉律成回憶,小販總是拿著一大袋零錢來銀行,但一般銀行櫃員不太喜歡「收零錢」,他就幫小販疊起一堆又一堆的十元銅板,再拿到櫃枱。
這個體貼動作,漸漸取得小販信賴,「後來,他幾乎每個月都來存一萬美元;甚至開始跟我買理財商品,才知道原來這位賣飯糰的這麼有錢。」
劉律成的前長官鄭君儀,稱他是「高水準的財富管理者」,「有投資專業的人,腦袋通常只有線圖、經濟數據,卻不懂如何經營客戶關係。絕大部分理專的強項在後者,但劉律成是少見能將兩者結合得很好的人。」特別是將艱澀難懂的投資商品,以深入淺出方式,轉化為一般人能理解的內容,這份功力,「沒有人比他強。」
例如,很多人在做投資時,會在基本面及技術面之間打轉,不知如何正確使用這些指標。劉律成信手拈來,便以桌上的玻璃杯為例:「基本面決定的是需求,像這個玻璃杯很好用,以基本面來看,就有買進的理由;但還不急著出手,因為要等降價(技術面)再買,才更優惠划算。」
他做對3件事,資產累積2500萬元
-
進場前先判斷大環境方向,如消費者信心指數、個人消費支出走揚,原物料價格走穩,便可作多石油ETF
-
利用簡易技術分析找出轉折訊號,如周MACD、KD黃金交叉,季線突破反壓,即可單筆買進,偏多操作
-
搭配經濟數據及技術指標,短線停利可抓8%∼10%,停損點則設在5%左右
把投資當興趣,遇挫折也能撐住
學生時代就有投資基本功,劉律成帶著這份熱忱投入銀行工作,一方面蹲馬步,同時也透過直接面對客戶,提升自己的服務質量;「做了五年理專,發現自己雖然有投資技巧,但對總經趨勢的掌握仍相當缺乏,很多訊息都是最末端,被『餵養』出來的。為彌補不足,我轉職往投顧方向發展,也因此,後來對各項經濟數據來龍去脈,能有較清晰的輪廓。」現在,他已晉升為銀行分行經理。
他坦言,自己的職場發展,與十六歲那年,因一台收音機,找到人生的最大興趣有關;「從那時候起,我就非常嚮往能得到正確的投資觀念、資產配置方法,甚至完整的財富傳承規畫。」這股興奮之情,對劉律成來說,就像人生被定位的「錨」,不論職涯規畫或財富累積,都在不斷修正中,提醒自己往這個方向前進。
對於財富,劉律成的目標是未來十五年再翻一倍,達到五千萬元資產;依照目前資產配置及年報酬率,他有信心達陣;至於達成後,他最想做的,是將投資理財知識,透過講課傳達給更多人。
他說,工作若缺乏熱情,就像定期定額,遇到重挫就想停損;有熱情的工作,好比投資標的能配息,雖遇到挫折,但有份安慰,就容易支持下去。或許在盤點、設計人生之前,該問問自己,你的熱情在哪裡,找到生命汪洋中的「錨」,才能用對方法,航向目的地。
▲憑著對投資的熱情,劉律成(右)從理專當到銀行經理,職場、財富人生雙贏。(攝影/唐紹航)
我的人生設計3招
1.把熱情融入工作
16歲時,發現對投資的熱情,立志進入金融業
2.靠專業加持財富
當理專時,發現自己雖有投資技巧,但缺乏總經知識,決定轉職投顧工作、彌補不足
3.幫更多人學會理財
透過波段操作及資產配置,預計55歲、累積財富達5000萬元後,轉行從事最愛的投資理財教育工作
劉律成
出生:1976年
現職:凱基銀行分行經理
學歷: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管理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