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那時候開始,他養成對於別人說的話,無論多麼有道理,也不敢照單全收的好習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養成了凡事都先經過思考的習慣。
「為什麼你會想這麼多呢?」一開始,我覺得他未免太過小題大作,因為網路上消息真真假假,大家都心裡有數,就算偶爾不小心轉了假新聞,大不了刪掉就是了,而且通常到時早就已經被其他新聞洗版,誰也不記得。
「因為我在高中的時候,有個很特別的歷史老師,他教得非常生動,但是最特別的是,他每一堂課都會提醒我們:『剛才這一堂課,我教的內容當中,其中有一項是我故意講錯的。你們要好好回想,不然考試出來答錯,我可不負責!』」
從那時候開始,他養成對於別人說的話,無論多麼有道理,也不敢照單全收的好習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他養成了凡事都先經過思考的習慣。
懂得安排,但拒絕被安排
我一位好友Dahlia說,在兒子八年級要升九年級那年暑假,母子倆難得在夜深人靜時促膝長談。
兒子突然說:「媽媽!如果我努力考上建中,妳會開心嗎?」
我的朋友回答:「這是你想要的嗎?如果不是,我絕對不會開心!」
兒子以複雜的眼神看了媽媽一眼接著說:「那如果我選擇去念職校,妳會難過嗎?」
我朋友又說:「這是你想要的嗎?如果是,我當然不會難過!」
我這位在日本跟台灣受教育、拿英國護照的緬甸華裔、全世界跑透透的朋友告訴她國中生的兒子:「我不是你,我不能替你過你的人生,也沒打算透過你來實踐我未能實現的夢。對於你最後選擇什麼,都不是我關心的重點。但唯一會讓我感到難過的,是你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因為那表示我一路走來的陪伴和協助,沒有幫助你看清自己的方向!」
於是我的朋友接著跟兒子說,她贊成嚴長壽先生的想法,一個人的成就不應該只侷限於學歷。一個健康的社會架構中,接受高等知識的人數,本就不應該占多數。當念大學變成全民運動時,不見得是好事,反而可能是嚴重失衡的社會問題。
當填鴨式的教育扼殺了自主思考的能力,種種競賽只求爭取排名的迷思,導致金牌拿了一堆卻毫無實質的專利回饋。既然體制內的教學不見得要全部囫圇吞棗,剩下要做的就是刪減的工作,選出適合全民需要的「基本」教育。這樣子決定走不同方向的人才能把時間利用在需要的學習上,而非浪費在不必要的課程上。
這場母子對話的一年之後,他的兒子果真選擇了商職應用外語科的英語組,而不是一般的高中。
Josh作為一個獨生子,可以說從小備受寵愛,父母都是很國際化的知識分子,除了母親國際化的生長背景,父親是從事電信業的英國人,從小在台北市文教首屈一指的大安區優雅而沒有憂慮的環境下長大。身邊的同學也大多來自商賈仕宦之家,要不也是醫生律師家庭,所以身邊幾乎所有同學,不是繼續念一流的普通高中就是出國念書,身邊四位從小學到國中一直同校的好朋友,也全上了建中。
Josh念高職的選擇,無疑是不大尋常的。「我之所以不想念普通高中,是因為我不想要再跟國中時代一樣,過三年準備升學考試的生活,我在高職的這三年,可以好好受教育、學東西,而不是準備應考,三年後應該自己就會知道念到這樣夠不夠。如果覺得夠了,我就不用繼續浪費時間在學校,可以趕快出社會去好好工作,可是如果覺得不夠,那時候再決定繼續升學也不遲。」
「可是Josh從小就在家裡講英語,英語是他的母語之一,高職選擇念英文,隨便也贏同學,搞不好英文比老師還好,你不覺得這樣有點偷懶嗎?」
「有啊!」我的朋友笑了。「但是他說服我英文不是唯一的重點,用英文學習商業知識,才是最吸引他的地方,所以我選擇支持他的決定。」
這樣的對話,讓我覺得非常溫暖,也對這家人鼓勵孩子從小思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的家庭教育,感到誠摯地佩服。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褚士瑩
出版:大田出版
書名:用12個習慣祝福自己:養成免疫力‧學習力‧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