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麼「想」,將會順勢影響自己後續的感覺與行動。想法的魔力,真的很強。但是,請你提醒孩子——也提醒自己:「比較」過量,有礙身心健康。
我們可以讓孩子知道,有這種逃避的想法很自然,在許多人的生命過程中是經常出現的。不需要自責,不需要有罪惡感,這是自己當下最真實的情緒寫照。
「我覺得累了,非常的累,非常、非常的疲憊,因為我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我想放棄了,這裡似乎不屬於我。茫然、迷惘……我好想、好想、好想跳脫這個框框,丟掉資優生這個身分。我不再喜歡自己,甚至開始厭惡自己了。有誰可以告訴我,為什麼我要背負著這個資優生的十字架?為什麼我要踏進資優班?」
請讓孩子說,請讓孩子寫。孩子需要有傾訴的窗口與出口。
接納孩子所寫、所說的內容,先別針對內容進行說理、反駁與批判。讓積壓在孩子內心已久的抑鬱堰塞湖,透過表達,敲開一個缺口,使那股負面情緒汨汨流出。
當孩子產生逃避的想法時,請別指責他。他需要你的支持,需要有人了解他的處境,陪伴在身旁,讓自己覺得不孤單。
揮揮手,離開賽局
電影《蝙蝠俠:開戰時刻》中,主角布魯斯.韋恩的管家說過一句話:「為什麼我們要跌倒呢?因為我們可以學習如何站起來。」
當孩子跌倒了,我們都期待他能夠原地站起,接著重整心情與裝備,繼續奮戰下去,就像勵志電影裡常見的場景──拳擊擂台、田徑場或自行車比賽,當然,也包括人生成長的道路。
倒地,再起,奮力向前!這樣的影像逆轉很振奮人心,也呈現了一個人如何成功的細節與歷程。
但是,如果孩子此時的狀況並不允許他繼續奮戰,那麼在跌倒後站起來時,他能不能選擇離開眼前的賽局,重新尋找一個適合自己身心特質的所在?
我想,這也是一個選項,無關對錯。
接受自己的失敗
孩子需要引導,幫助他提醒自己:即使有所謂的失敗,也是就一件、一件事情而論。而不是全有或全無,以偏概全地認為人生就此以失敗收場。
但我必須強調,這裡所講的失敗很單純是指:以往長期在課業上排名領先,現在卻墊底。資優生不是所向無敵嗎?為什麼還需要為了成績奮力拚搏?這當然是一種迷思,然而不可否認地,這樣的迷思很容易蒙蔽孩子的內心。
何不帶孩子試著換個角度,把一心奮力拚搏,調整為對他人的欣賞與虛心請教呢?
重新定義「領先群」
身處成績「領先群」,那種狠狠擺脫其他選手的感覺會讓人上癮。也因此,要孩子瀟灑揮別過往曾經擁有的領先群風光,談何容易。既然無法揮別如此的自我期許,那就接受它也無妨,但是可以「重新定義」領先群。
什麼是領先群?在國中、小學階段,如果真要比較的話,或許是與班上一般同學相較,在特定的學科、成績表現上勝出。不過,到了高中資優班,可以給領先群一個新的解釋:不是資優班內的相互比較,而是與資優班外的比較。
我們怎麼「想」,將會順勢影響自己後續的感覺與行動。想法的魔力,真的很強。
但是,請你提醒孩子——也提醒自己:「比較」過量,有礙身心健康。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王意中心理師
出版:寶瓶文化
書名: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